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三):明代士人画(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四、 明代士人画代表作家及作品
    1、王绂
    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号友石生,别号鳌里、九龙山人,后以字行,无锡人。幼年聪颖好学,10岁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与名诗人钱仲益、浦长源等常唱和。尤喜绘画。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障征召赋闲在家的读书人,授以博士弟子员。王绂也被举荐进京。但他素性高傲,不慕名利,进京不久回乡隐居。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戮左相胡惟庸。10年后,又以胡的逆党的罪名兴起大狱。王绂虽不过问政治,但也因事坐累,被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戍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为人博学,工诗,所作古诗类韦(应物)、柳(宗元),律诗类晚唐,词语婉媚,随意渲染,自然合度。曾为惠山寺僧性海作《晴雨竹图》,并题五言、七言诗各一首。成为明清两代诗坛佳话。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50岁始授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北巡,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但他性格孤高自持,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因而传世作品不多,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相传王绂在京时,夜闻箫声优美,于是乘兴画竹一幅,次日访吹箫者欲当面相赠。其人乃大商贾,见此当然高兴,立即送王绂以厚礼,请他再画一幅。王绂笑曰:“我为箫声访,汝以箫材报,汝俗子也。”遂把前画撕毁,礼物退还。这种傲岸孤高的品性,在王绂笔下的墨竹中时时自然流露。据《明史》本传:“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永乐十四年(1416年)二月六日,王绂病逝于北京馆舍,终年五十五。《明史》有传。
    王绂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师法吴镇、王蒙等元代大家。山水师王蒙,有繁、简两种风格:繁笔线条较长,转折灵活,多用中锋,学王蒙、吴镇笔法;简笔则干笔、偏锋、皴擦并用,来自黄公望、倪瓒。画长江远山、丛篁怪石,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无不精妙,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他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特别是倪瓒、柯九思二人之长,经过长期的揣摩,形成独特风格,方寸之间便见潇洒淇澳,妙境深幽。风格飘逸雄秀,纵横洒落,笔法灵活稳健,含有书法特点,知名于明初画坛,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
    邵宝曾在王绂《墨竹图》上题诗:“萧萧数叶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千。”对王绂写竹的造诣备加推崇。其《临风图卷》描绘西风劲吹下的丛竹,一竿劲挺,叶叶有致,具有顶风劲节。竹叶的“个、介”变化,为“有法中无法”,富于创新。建文四年(1402年),王绂画《竹炉煮茶图》,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序作铭,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此图卷深得乾隆帝喜爱,南巡时,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观《竹炉图》画卷题咏。后图卷不慎被毁,乾隆帝竟自仿王绂笔意,补写了竹炉首图,并题诗。
    诗画流传于世的有:《王舍人诗集》、《友石山房集》、《潇湘秋意图》、《江山渔乐图》、《秋林隐居图》《竹鹤双清图》、《临风图卷》、《墨竹图》、《芦沟晓月图》、《燕京八景图》、《枯木竹石图》等。
    潇湘秋意图   纸本、水墨,纵25厘米,横441.2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由陈叔起与王绂合作。卷末有黄思恭题跋,跋中叙其创作经过:先由陈叔起将潇湘八景合绘为《潇湘秋意图》,画未成而谢世。后段由王绂继成之。陈叔起,(1342?—1406)号三山。原籍福州人,博识善谈,长于绘事,山水清雅。随意所适无不妙绝。陈叔起客居浙江瑞安时,与永嘉黄性(字思恭)相交二十余年。1406年春,为黄思恭创作《潇湘秋意图》,画了前段就因病逝世。永乐十年壬辰(1412)由王绂续成。
    此图共用四段,其中前三段“潇湘夜雨”、“洞庭秋月”等六景为陈叔起所画,最后一段“平沙落雁”、“远浦归帆”二景由王绂续成。此卷虽为二人合画,古朴幽雅,运思深远如出一人之手,观其画湖面空旷廖廓,山峦起伏,其间渔村萧寺,烟波竹树,浩渺无涯。湖面沙渚雁集,风帆出没。一派洞庭秋意,如置身潇湘云水间。图中用笔苍秀、古雅,构思深远、清幽。
    此图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潇湘秋意”四大字,居中钤“乾隆宸翰”方章;后幅有黄思恭题记。无款,画中钤“李继全鉴赏章”、“耿昭忠信公氏一字在良别号长白山长收藏书画印记”、“蕉林鉴定”等印二十三方,曾经清梁清标、耿昭忠、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籍三篇》著录。
    
    陈叔起、王绂《潇湘秋意图》(上端为陈叔起作的三段之一,下端为王绂作的第四段)
    墨竹图    纸本、墨笔,纵113.8厘米,横51.3厘米。
    王绂以墨竹名动天下。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为“明朝第一”。是图以墨笔画竹三株,竿梢挺然,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之致;枝干润泽,叶尖微垂,具含雨带露之态。画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出竿、伸枝、布叶,均笔笔有法而又不拘于法。以圆劲之笔画竿,以秀挺之笔画枝,竹叶运用笔触之宽窄直曲,发挥书法特长,随手自然撇出,以体现叶之正侧向背,顾盼俯仰。以墨之干湿浓淡,笔触之大小疏密,表现竹丛之空间感和立体感。运笔熟练简洁,造形生动逼真,别具一种清爽之神韵。
    此图实乃是作者借画竹抒发心怀,表达其超尘脱俗、不与庸俗之徒同流合污心声。洪武年间,王绂因受胡惟庸案牵连,谪戍山西大同,直到十年后朱元璋去世的建文元年才被释还。此图正是被释后二年所作,而孤高潇洒之气流露于竹间,可知他并不因遭受贬谪而稍意冷。《无声诗史》载:王绂尝“游太行,出雁门,往来晋代之间,周览形胜,辄感慨吊古,徘徊不能去。一时闻,人慕其名,争延致之,及观其气貌瑰岸,议论踔厉,益加器重。”可见王绂虽遭贬谪而更富经历,气格文采愈高,此图正是画家当时襟怀的写照。清代王应祥于本幅左上角题诗云:“远怀天上玉堂仙,身缀鵷行又几年。回首故国归未得,梦魂应绕竹溪边。”则是着意于王绂曾多年归隐九龙山,以为王绂作此图是借写竹而表达其怀念故乡之情。
    画幅上自题:“辛巳九日王绂写寄尘外禅翁清供”。下钤:“孟端”。“辛字”上面所缺者“□□”应为“建文”两字,朱棣称帝后。疯狂迫害忠于建文帝诸臣,收藏者怕惹不测之祸,故将“建文”二字挖去。裱边有吴湖帆题跋,也是旁证:“辛巳为建文三年,九龙山人时年四十岁。辛字上有剜补痕,盖永乐靖难後忌讳而然。”此亦可补永乐史实。
    
    王绂《墨竹图》
    2、夏昶
    (1388—1470),初姓朱,名昹,后复姓夏,明成祖为之更名昶,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中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明成祖十分赏识他的楷书,被推荐供事内省,授中书舍人,因楷书精妙曾命书宫殿榜。尝待从皇帝出巡于南、北二京。宣宗宣德(1426一1435)中,转考工主事,仍供内直。英宗正统(1436—1449)中升太常卿。他为人坦率乐易,不拘小节,时常出入礼法间,人们也不怎么去责怪他。晚年回到故乡居住,以诗画宴乐自娱。
    夏昶善画墨竹,初师王绂,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以法度谨严的楷书笔意入画,气态安闲,韵度翩翩,别具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其声誉甚至超过了他的老师,徐沁《明画录》说夏昶“写竹时称天下第一”并远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海外诸国悬金争购”,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谣。所作竹枝烟姿雨色,偃值浓疎,动和榘度,他的墨竹用笔遒劲中又饶有韵致。如《戞玉秋声图》,枝叶潇爽,风趣巧拔。偃仰浓疏,皆得其宜,生动表现了风竹飘举摇曳姿态。夏昶画竹之妙,在于几乎不见复笔,所谓“落墨便是,出笔便巧。从他的画竹中,可见其深厚功力。他说画竹必须“一气呵成”,“画巨幅尤须如此”。为人异常敬业,作画时专心致志。作画前往往问家人,有没有客人要来,有没有要事找他,然后“杜门放笔”。当时师法他的右屈礿、魏天骥,以及明末的冯起震等。
    传世作品有《湘江风雨图卷》(故宫博物院藏)、《满林春雨图轴》(南京博物院藏)、《墨竹图轴》(苏州博物馆藏)、《戞玉秋声图》等。
    其兄夏昺,字孟旸,亦以书法召试称旨,命与昶同拜中书舍人,时称“大小中书”。画山水师元画家高克恭;又善竹石,萧萧有林壑之气,但平生不多作,故世人一般只知道夏昶墨竹,而不知其兄昺。
    墨竹图轴   纸本、墨笔,纵48.3厘米,横25.8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此图绘竹叶纷披、临风摇曳之景。图中翠竹起笔收笔以楷法运之,既使得笔墨厚重,又得潇洒清润之姿。竹叶的安排错落有致,落墨即成,不见复笔,并以墨色浓淡分出前后,层次分明。竹节用笔劲利遒健,竿瘦而叶肥。笔势变化多端,挺劲潇洒。布局新颖,气息清新。
    本幅有作者自题:“迎风。东吴夏昶笔。”图中片片竹叶于风中摇曳,风情万种,充分体现出“迎风”之意韵。幅中有吴郡僧启、云间钱博等三家题诗,其一云:“闻群初夏尽交欢,写赠琅环着意看。但愿虚心同晚节,年年此日报平安。”以竹节喻人操守,也是作者创作意图所在。
    
    夏昶《墨竹图》
    3、戴进
    (1388—1462)字文进,又字文节,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杭州)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父亲后改工书画,以卖画为生,年轻时就很有影响。父亲戴景祥亦为职业画家,且颇有造诣,戴进长于绘事,有其家学渊源。宣德间(公元1426—1435)被推荐进入宫廷画院,官直仁殿待诏,当时画院画家如谢廷循、李在、倪端、石锐等,画技都远逊于戴进,因而遭妒忌排挤。戴进被放归故里后,回到杭州后以卖画为生,终至穷途落泊而死。关于戴进被谗有两种主要说法:其一见于郎瑛《七修类稿?戴进传》,说是镇守福太监向宣宗荐戴画四幅,宣宗即召集画院名家谢庭循等评其画。“初展《春》、《夏》,谢曰:‘非臣可及’。至《秋景》,谢遂忌心起而不言。上顾,对曰:‘屈原遇昏主而投江,今画原对渔父,似有不逊之意。’上未应。复展《冬景》,谢曰:“七贤过关,乱世事也。’上勃然曰:‘福可斩!’”戴进闻讯后,连夜逃出京师。其二见于李开先的《中麓画品》,曰:“宣庙喜绘事,一时待诏如谢廷殉、倪端、石锐、李在等则又文进之仆隶舆台耳。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以得意者为首,乃《秋江独钓图》,画一红袍人,垂钓于江边。画家唯红色最难著,进独得古法。延珣从旁奏云:‘画虽好,但恨鄙野。’宣庙诘之,乃曰:‘大红是朝廷品服,钓鱼人安得有此?’遂挥其余幅,不经御览。”
    戴进是明朝山水花鸟画首席画师,浙派创始人。他擅画佛像,人物、山水、花卉,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能的画家。山水主宗南宋“院体”,兼法郭熙和元人水墨法,本色画劲健豪放,多用斧劈皴;人物画造型严谨,承吴道子、李公麟传统,并吸收刘松年、马远画法,有较工整的铁线、兰叶描,也有顿挫有力的钉头鼠尾描;花卉画源于南宋“院体”,也呈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两种面貌。虽为宫廷画师,但主要艺术活动和影响却在民间,他所创立的浙派山水,在明中叶前极为活跃。产生了周文靖、周鼎、陈景初、王谔、朱端、方钺等。当时的画院画家李在、郭翊、杜堇等均深受其影响。晚明董其昌对浙派多有指责,但也承认“国朝山水以戴文进为大家”。
    戴进存世作品较多,可看出早晚变化。早年作品有《归田祝寿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多南宋马夏影响;《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近李公麟,树石法刘松年。中年画法较多,但多摹拟之作:有近马远、夏珪的《金台送别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仿郭熙的《雪岩栈道图轴》(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兼融两宋的《春景山水轴》、《冬景山水轴》(均藏日本);师法盛懋的《归舟图卷》(藏苏州博物馆)、《松岩萧寺图轴》(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似元四家的《长松五鹿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馆);学北宋米氏云山的《仿燕文贵山水轴》(藏上海博物馆);近文人水墨写意的《墨松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晚年形成成熟画风,一路山水宗南宋“院体”而更趋简劲,如《大春山积翠图轴》(藏上海博物馆)、《春游晚归图轴》(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携琴访友图卷》(藏德国柏林博物馆);一类山水融诸家画风呈集大成面貌、如《关山行旅图轴》、《南屏雅集图卷》(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人物画也变为粗劲豪放,如《钟馗夜游图轴》(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花鸟画则有较工整的《葵石蛱蝶图轴》、纯写意的《三鹭图页》(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工写相间的《耄耋图轴》(现藏日本)。也有不少伪品,多属传人之作,也有后世仿本,如《升平村乐图卷》、《海水旭日图卷》、《浙江名胜图卷》(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均属赝本,画法粗俗,风格亦不类。
    关山行旅图 图轴,纸本,设色,纵61.8cm,横29.7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是戴进仿宋院体的典型代表作。图绘高远、深远的全景山水,主山居中,巍然屹立,高峻雄伟,左右诸景相衬,呈金字塔形的稳定构图,气势宏阔。诸景系连紧密自然,高远和深远感主要依仗景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体现,如中景布置村落,有坡堤、土路与前景的垒石、松树、河面、板桥相连,丛林、山道又与远景的峻岭、城阙相接,由此可由近及远,从下至上。布景已克服了画家中年时期欠成熟的痕迹,即藉不自然的树石堆砌或人为的烟云安插来制造高和远,表明戴进晚年已较好地领悟了北宋山水的优长,重视天然布势,力求真实自然,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倡导的:“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戴进晚年形成成熟画风,一路山水宗南宋“院体”而更趋简劲;另一类山水融诸家画风呈集大成面貌,这幅《关山行旅图轴》就属于后者此图画法呈集大成面貌。山川体势取诸家之长,高峻主山近李唐,近处垒石如郭熙,劲直松干仿刘松年,繁密苔点和树丛又取自盛懋,而且结合得妥帖自然,少中年时的拼凑、失真痕迹,整体气势既雄伟又浑厚,既郁茂又清朗,体现出画家力图融南北山水特色于一体,集阳刚阴柔于一身的追求。笔墨方面亦不拘一格,根据物象灵活运用。勾皴点染结合,干湿浓淡交融,中锋侧笔并用,圆润劲健交替,皴法多样,有斧劈、披麻、点子诸皴,点叶丰富,有夹叶、点叶、攒针诸法,显示出富有变化又十分纯熟的技艺。此图堪称戴进晚年精品。
    
    戴进《关山行旅图轴》
    春游晚归图 图轴、绢本、设色,纵167.9厘米,横83.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左下角的前景,画一座庭院,伸出墙外的树枝、路边红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的气息。一名士人正在敲著门,庭院中有个仆人提著灯笼前来应门,显示著春游主人“晚归”的诗意。中景的田野小径上,两个农人扛著锄头回家,远处农舍的空地上,有个农妇正在餵食家禽,人物虽小,显示出画家对细节的用心描写。
    此图代表戴进晚年山水的另一种画风,即宗南宋“院体”而更趋简劲,更强调丰富笔墨的效果。笔墨灵活而变化多端,奔放中不失法度,严谨中又富有潇洒俊逸的格调,表现出功力深厚的技法,是代表戴进晚年山水风格的杰作之一。但是画面比较平板,近景和远山几乎是在同一平面上,比较缺乏景致空间的深度。这也是浙派绘画的共同特色之一。
    
    戴进《春游晚归图》
    4、李在
    (?—1431)明代前期画家。字以政,莆田(今属福建)人。迁云南,后召入京。宣德(1426—1435)时与戴进、谢环、石锐、周文靖同待诏入直仁智殿。自戴进以下一人而已。山水细润处近郭熙,豪放处宗马远、夏圭,多摹仿古人,笔气生动。日本画僧雪舟于明成化三年至五年间来到中国,与李在相认,并向其请教画艺,成为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传世作品有《琴高乘鲁图》、《阔渚晴峰图》、《归去来兮图》、《夏禹开山治水图》等。《琴高乘鲤图》是明代优秀人物画作品。《归去来兮图》突出了对人物内心的刻划。 
    琴高乘鲤图  绢本、设色、 纵164.2厘米 ,横95.6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
    《琴高乘鲤图》是明代优秀人物画作品。此图绘古代琴高乘鲤的神话故事。《列仙传》载:琴高为战国时赵国人,善鼓琴,曾为宋康王舍人,有长生之术,后遁入涿水中取龙子,临行与诸弟子约期相见,嘱在河旁设祠堂,结齐等候他复出。届时,琴高果然乘赤鲤从水中出,留一月余,又乘鲤入水。此图表现琴高辞别从弟子乘鲤而去的情景。布局构思精巧,琴高跨鲤背回首眷顾的姿态,与岸边揖手相送的弟子们顾盼呼应,波涛汹汹,狂风乍起,云雾迷漫,用以泻染仙人遁逸时的神秘氛围。人物的情态生动,线描劲拔调畅;山石和树木的画法,融和了郭熙的细润和马远的刚健。设色简淡,格调爽朗明快,属明代院体风格。署款“李在”,钤“金门画史之章”朱文方印。
    
    李在《琴高乘鲤图》
    阔渚晴峰图   绢本,水墨,纵165. 2厘米,横9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写北方山川雄伟高大的景象。画面崇山峻岭,杂树丛生,大山巍峨,迎面而起,表现了奇峰突耸的高远之势。作品取全景式山水,自下而上,呈上中下三段层次。景致人物,布局紧凑,结构严谨,气势宏阔,皴笔细密扎实,墨韵浑厚。作者在此幅中师承郭熙,运用卷皴法画山石,而树枝则虬曲似蟹爪,不过线条更粗重,水墨更浑厚,完全体现了北方山水画派的特色。这幅画在清《石渠宝笈》一书中将其列为是北宋郭熙的作品,后经鉴定,认为属于错定,而更正为李在的作品。画上李在的原款已被挖去,而有好事者添上了郭熙的伪款。
    
    李在《阔渚晴峰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