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岛上名士的最后风雅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刘宜庆 参加讨论

    
    黄公渚
    
    
    江南才子,左海三黄,骈文四大家之一……这些赞誉成为黄公渚的人生底色。
    黄公渚(1900-1964),原名黄孝纾,号匑厂(匑庵),福建闽县人,出生于官宦家庭,幼承庭训,少治经学,精通诗词,擅长丹青。他的父亲黄曾源曾任济南知府,黄公渚的童年在青州古城度过。“人物一时重雁行,君家声誉旧无双。”这是张伯驹为黄公渚所作词中的一句,道出了黄公渚的家世,他和弟弟黄君坦、黄孝绰都是民国文林的雅士。
    辛亥革命后,黄曾源(字石荪)和一批清朝遗老来到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黄曾源的藏书楼名潜志堂,与刘廷琛的“潜楼”及于式枚的“潜史楼”并称青岛“三潜”藏书楼。辛亥革命波澜骤起,而青岛的海面风平浪静,这几位带着藏书和字画来青岛“潜水”的前清官员,诗词相酬,书画自娱。
    黄曾源为人耿直,林纾送其出守徽州,有句云:“石孙不因人之曲而曲之,因人之直而直之。且其事人也,不以生死盛衰易其操,阿谀党顺变其言,诚君子也。”辛亥革命后,黄曾源在青岛隐居,拒绝袁世凯的礼聘。
    黄公渚与父同居“滨海一楼,朝夕相慰”(刘承斡《匑厂文稿·序》)。黄公渚的青少年时代在青岛度过。自1946年再度执教山东大学,黄公渚成为青岛的一张文化名片。
    黄公渚幼年习画,受林纾影响,擅长山水。后效沈周、文征明等名家,得黄宾虹指教,技艺猛进。
    黄公渚喜爱崂山,一生不同时期多次登临。从他以崂山为主题创作的诗词、游记来看,蔡元培、谭延闿、张伯驹、潘素、启功等名流都曾与黄公渚同游崂山。
    黄公渚的诗大部分题于崂山山水画中,其在《劳山纪游百咏》中讲:“癸酉(1933年)乙亥(1935年)间,余逭暑崂山饭店时,偕岳子廡识,遍游山中名胜,道途所经,参诸志乘,询之父老,每有所得,记以小诗,日积月累,得七绝乙百章,并图其迹,以当卧游。”
    笔者在读青岛大学教授刘怀荣先生主编的《崂山集校注》时,特别留意黄公渚与名人同游的经历,这首诗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下清宫与孑民美荪瓠厂同游
    芒屩轻箯健似猿,道人揖客古风存。极天海与山争地,向晚风吹月到门。数点峭帆随雁渺,如潮落叶挟鸦翻。十年游钓重过处,雉竹成林柳半髡。
    这首诗写于20世纪30年代。此时,吕碧城的姐姐吕美荪寓居青岛鱼山路7号“寒碧山庄”。吕美荪在青期间,与黄公渚、张公制交游。
    1934年8月,1935年8月,蔡元培(字孑民)客居青岛避暑,曾去崂山游览。黄公渚和蔡元培结伴游览崂山,应在这个时间段。
    清季举人路朝銮,贵州毕节人,字瓠庵、瓠厂,诗书画俱佳,雅好昆曲,有《瓠盦先生诗抄》问世。1930年至1937年,路朝銮任青岛市府秘书,与黄公渚意气相投,常一起结伴游览崂山。
    黄公渚时常偕两个弟弟,与路朝銮、吕美荪徜徉在海山之间,崂山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著有《劳山集》,全集分为三部分:《东海劳歌·词之部》《劳山纪游集诗之部》《辅唐山房猥稿·文之部》。在诗之部、词之部的卷首有叶恭绰、张伯驹等许多当时的社会名流题词,词之部中每阙词都附有诗词名家的点评。
    一部《劳山集》,囊括文人墨客。藏书家董康推崇黄公渚的诗:“萧廖高奇,有千仞揽辉之概。”词学大师龙元亮(字榆生)题词称赞黄公渚先生描写崂山的词作:“读东海劳歌咏二劳风物之作,如饮醍醐,如入宝山,如对魏晋间人语,如读二谢诗,如观荆关董巨画,令人目眩神移者久之,并世词流,允推独步矣。……以唐宋歌儿传唱之杂曲,写万壑千岩之胜境,千年来无若兹集之富艳精工者,名山馨业,传后无疑。”
    黄公渚在古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古典文学、金石学及文物鉴定等领域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受到当时学界的推崇。他的著作很多,有《匑厂文稿》(陈三立题签)《匑厂词乙稿》《劳山集》。一代国学大家,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重视普及古典诗文,三十年间编选校注了《周礼》《周秦金石文选评注》《两汉金石文选评注》《天问达诂》《玉台新咏》《欧阳永叔文》等多部诗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除了出版有大量的古典文学选本,黄公渚的名字还与20世纪30年代的两本杂志紧密联系在一起。
    1932年11月15日,《青鹤》创刊于上海,每月出版二期(半月刊)。1937年7月30日,因七七事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114期。陈赣一担任《青鹤》的总编纂,《青鹤》之名,出自《拾遗记》:“幽州之墟,羽山之北,有善鸣之禽名青鹤。”这本杂志以“青鹤之善鸣”自喻,借吉祥之禽之名,“唤醒并世士大夫之迷梦”。《世说新语》云:“青鹤鸣,时太平。”这本杂志还有一层含义,经历了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日寇炸毁商务印书馆和东方图书馆,兵燹书厄之后,创办《青鹤》杂志的同人希冀天下太平。
    《青鹤》是一份典型的同人刊物,也是一本旧派文人的刊物,成为传承国学的阵地。《青鹤》刊登年谱、诗词、笔记、字画。栏目设置有插画、论评、中外大事记、专载、名著等。作者群体为陈三立、傅增湘、于右任等,多为文化保守主义者,国学根基深厚。黄公渚在《青鹤》上发表多篇骈体文,声名日隆。他是《青鹤》作者队伍中的后学,却能跻身于硕学耆宿行列之中。
    黄公渚与《青鹤》同人交往甚密。与夏敬观、陈赣一等一起合作扇面,又与夏敬观、叶恭绰一起组织画社。他为“词林”一栏题词,并为《青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发表最多的是诗词,与其弟黄君坦在《青鹤》上发表的诗词超过百首。
    1936年4月1日,夏敬观主编的《艺文》创刊,黄公渚和卢冀野担任助理编辑。创刊特大号封面上“艺文”两字,黄公渚集张迁碑字而成,有匑厂落款,并有“霜腴”印章。这期创刊号上刊登了黄公渚的文章。《艺文》双月刊出了6期停刊。
    黄公渚在青岛读的是礼贤中学,他的后人认为这就是他的文凭,后来他以中学文凭执教多所大学。黄公渚在青岛时间日久,去了上海。最初在上海鬻画为生,后,黄公渚的才干为刘承干所赏识,被刘承干聘为嘉业堂秘书。嘉业堂藏书楼缥缃满架,黄公渚沉浸在万卷藏书之中,饱读善本。后来,黄公渚写了《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纪略》一文在《青鹤》杂志发表。
    刘承干,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人,近代著名藏书家与刻书家。刘承干一生倾巨资藏书、刻书、聚书60万卷、20万册,设计建造“嘉业堂藏书楼”。就年龄而言,刘承干大黄公渚19岁,是黄公渚的父辈。刘对黄赏识有加,黄公渚遇到刘承干是他的运气,得以进入上海文化圈。
    郭同文先生在《忆文学史家黄公渚》文中提到:1924年黄公渚到上海后,师从陈三立学诗,从况周颐学词。笔者查阅了李开军先生撰写的《陈三立先生年谱长编》,有多处关于黄公渚的记录。
    1924年12月18日,陈三立在塘山路寓所宴饮,坐中客有郑孝胥、林开暮、黄公渚等人,并作诗消遣。这大概是郑孝胥第一次见黄公渚,他在日记中写道:“于伯严坐间晤黄石荪之子,字公渚,闻著作甚富,今就刘翰怡馆。”陈三立、郑孝胥是晚清享誉文坛的人物,对黄公渚青眼有加,可见黄公渚名不虚传。当然,郑孝胥对黄公渚这位后生在日记中写上几笔还有一个原因,他和黄公渚的父亲都是福建闽侯人。
    黄公渚在上海与这些人物交游,打开眼界,丰富阅历,对于他的诗词创作大有裨益。后来陈三立为黄公渚《劳山集》题签,有鼓励提携之意。1926年,黄公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黄山谷诗选注》,可能受到陈三立的影响。
    黄公渚在诸多硕学雅集中脱颖而出。1926年和1927年,连续两年重阳节,江南的文人墨客在华安大厦举行登高笔会,诞生了诸多诗词、书画作品。黄公渚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1927年,华安大厦重阳节登高雅集,黄公渚作《丁卯九日集华安市楼登高记》一文,记其盛况。“岁在丁卯,缶庐诸公,循汝南之故事,集海曲之羁宾。”“自缶庐一降,或矜珠玉之思,或奋龙蛇之笔。”这篇雄文收录在《匑厂文稿》(卷四)。
    上世纪八十年代,南社诗人周子美老先生曾说:黄先生青年时代曾步庾信的《哀江南赋》韵写成《哀时命赋》,此文一出,传诵大江南北,以是先生有“江南才子”之称。
    1934年,黄公渚被山大校长赵太侔聘为教授,来青岛山大中文系执教。他为中文系学生讲古典文学,开设“古今体诗及习作”“词及习作”、“汉魏六朝文及习作”等课程。
    1936年,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将划给山东大学的教育经费减为一半。赵太侔愤然辞去山大校长一职。齐鲁大学林济青来青岛担任山大校长,仍聘请黄公渚为教授,但他去了北京。抗战期间,在辅仁大学执教,一度担任北京艺专校长。
    抗战胜利后,山大在青岛复校,他讲诗词及“目录学”。从黄公渚开的课程,可见他的授课特点:鉴赏与习作并重。他讲授古典诗文时,讲文章,就要学生摹写文章;讲诗词,就让学生练习作诗、填词。
    1953年,郭同文考入山大中文系,师从黄公渚学古典文学,毕业后做黄公渚的助教。在郭同文先生的记忆中,“他精通韵律,喜吟诵,在课堂上评赏名章佳句,把原作之妙趣表达得活灵活现”。
    有一次,黄公渚讲完南朝宋齐时代山水诗派开拓性诗人谢灵运之后,兴致勃发,去崂山探奇访胜。时值金秋,黄公渚、郭同文师弟游南九水,暮宿崂山饭店。郭同文记得他在崂山饭店创作了《清平乐·秋日游南九水》。次日,登临崂顶,黄公渚放声吟诵:“呼吸浑疑帝座通,浮空朵朵碧芙蓉,天开海市破鸿濛。落叶鏖风如逐北,连山移海尽朝东,振衣直上最高峰。”黄公渚的这首《浣溪沙·崂顶》,如在画卷之中。
    古诗词教学,紧要之处在于品赏,领会意境和神韵。黄公渚显然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教授。他写作一直使用文言文,即使讲课,也不擅长使用白话文。他的讲课不是胜在口才,而是经过诵读、鉴赏之后的传心。
    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黄公渚在运动频繁的时代有些不合时宜。像他这样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名士,不为时代珍视,他的价值却在历史的山水之中显现出来。
    上世纪50年代,黄公渚与山东大学中文系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合称“五岳”。
    1948年,黄公渚全家由青岛湖南路51号搬迁至观海二路3号甲。观海二路名流云集,如今的观海二路49号是王统照故居;观海二路3号甲,黄公渚故居;观海二路13号,王献唐故居。红色的屋瓦,起伏的台阶,幽静的院落,组成青岛老街的特有意境。经过几十年岁月变动,观海二路上的名人成为传奇。王统照故居的双榆仍在,黄公渚故居的小楼犹存,但是,这条路上的书卷气和文雅之色,被岁月冲刷殆尽。
    观海二路3号甲时常浮现在黄公渚的小女儿黄达的梦境之中。
    晚年定居在镇江,黄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1948年,我考取山大。我考的是农学院园艺系,在泰山路,所以即便在同一所大学,我们接触的也不多。父亲回到家里,就一头扎进书房,念诗作画,有时候念着念着就唱起来了,我们都偷着笑。”
    黄达还说:“父亲用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不容易,叔叔不在家,婶婶身体不好,还有奶奶和姑姑,以及孩子们。父亲每月将工资留一部分买他喜爱的书籍和画作,剩下的交给奶奶管理。他不限制我们的爱好,所以我们几个人都考学出去。”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黄公渚依然在观海二路3号甲吟诗、作画,他家中来求教的学生多了起来。1953年秋,张伯驹、潘素、启功等来青,都到观海二路3号甲的寓所中切磋画技,诗词唱和。观海二路3号甲好似一个强大的文艺磁场,吸引着岛城内外的文人墨客。1962年8月,京、沪、宁、鲁四地数十名著名国画家聚集青岛,研讨中国画风格。其间,于希宁等八位画家在黄公渚家共同创作了一幅国画《秋光图》,分别画了礓石、桂花、菊花、鸡冠花、凤仙花、红果和竹子等。黄先生题词作跋诗中最后两句是:“自是一年秋光好,百花齐放占年芳。”
    黄公渚与青岛的各界名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地名流来青岛,到观海二路3号甲见黄公渚,诗书画结缘,也见证了他们的友情。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50年代,青岛的一家书店将诸多名士联系在一起。
    创办于1938年的敬修书局在芝罘路惨淡经营,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孙敬修将书局搬迁到平原路21号。在黄公渚的建议下,改名复兴书局开业。1956年复兴书局改为“合作书店”体制,1964年停业。目录学家张铮夫、文学家王统照、国画家杜宗甫、水彩画家吕品等都是这里的老主顾。
    据书局创办人孙敬修的儿子孙玉琨回忆,来得最多的是黄公渚。“他住在观海二路3号甲,每天回家都要经过书店,进来像在图书馆一样找书,坐在那里看,有时候还会带回家”。
    1958年,山东大学迁往济南。黄公渚因为年事已高,得到山大校长成仿吾的准许留在青岛带研究生。他成为岛上的名士,守护着一脉文雅。他住在观海二路3号甲,这是一座两层小楼,他以为藏身藏书楼就会避开历史风浪。谁知,还是没有躲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