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普实克——捷克汉学奠基者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陈广琛 参加讨论

    
    图①:写作中的普实克。
    图②:普实克所译《浮生六记》封面。
    图③:普实克所译《古中国之歌》封面。
    资料图片
    制图:蔡华伟
    捷克地处欧洲中心,在中国研究方面拥有非同一般的地位。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上的“小国”,其实是世界著名的汉学重镇。与世界其他汉学中心相比,捷克对中国的研究风格有独到之处。早在19世纪,捷克就诞生了中国学研究鼻祖鲁道夫·德沃夏克,他译介的《论语》和《老子》,第一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示在捷克读者面前,影响深远。时至今天,老子和孔子的著作在捷克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
    而真正让捷克成为世界汉学研究一支重要力量的,是捷克汉学的奠基者雅路斯拉夫·普实克。进入20世纪,在普实克的引领下,中国研究在捷克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形成严谨而富于独创精神的学术传统。
    普实克生于1906年,早年修习传统欧洲古典文学,后在德国研习汉学,并于1932至1934年间访问中国。在这期间,他对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产生了强烈兴趣,同时也积极关注当时的中国文学和文坛风云。
    筚路蓝缕推广中国文化
    普实克与鲁迅、胡适、沈从文、徐志摩、郑振铎、冰心等文学名家建立了友谊。他尤其崇拜鲁迅,二人多有书信往来。1936年,普实克着手将鲁迅的作品翻译成捷克语。应普实克之邀,鲁迅在逝世前3个月,带病撰写了《〈呐喊〉捷克译本序言》。在序言中,鲁迅写道:“我的作品,因此能够展开在捷克的读者的面前,这在我,实在比被译成通行很广的别国语言更高兴。我想,我们两国,虽然民族不同,地域相隔,交通又很少,但是可以互相了解,接近的,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苦难的道路,现在还在走——一面寻求着光明。”
    1949年,中国政府曾派出由茅盾、郭沫若、马叙伦带队的文化代表团访问捷克,普实克领导的捷克文化代表团则随后于1950年回访。在这次访华时,普实克和其他捷克汉学家亲手挑选了2.7万多册中国图书(部分为中方礼物)带回国,并在捷克社科院成立了“鲁迅图书馆”。这既是捷中友谊的见证,也是普实克对他的老朋友鲁迅的永久纪念。
    与鲁迅先生书信唱和等经历,只是普实克在中国留下的众多足迹之一。这些本足以让普实克作为中国文化的历史见证者载入史册,但他的中国缘却远不止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遭受纳粹德国蹂躏,很多大学被迫关闭。在战火纷飞、文明凋敝的彼时,普实克主持的东方学研究所却坚持开放,继续向学生们讲授语言课程。对于文化氛围浓厚、学术传统深厚的捷克而言,大学被迫关闭的伤痛不言而喻。也许是为了在文化中寻求慰藉,很多年轻人来到东方学研究所修习语言与文化课。令人感动的是,其中很多人回忆起战时的黑暗岁月,都认为在那时学习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经历,成为他们抵抗纳粹侵略的精神支柱。
    战后的捷克百废待兴,学术建设谈何容易。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普实克在查理大学一手创办了远东语文与历史系,成为首任中国与日本文学教授,并自1952年起担任捷克社会科学院的东方研究所所长。在普实克的领导下,几代捷克学者多有建树,在欧洲乃至世界中国研究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1957年访问中国期间,普实克还拜会了著名画家齐白石。据普实克回忆道,齐白石是经由捷克画家赫提尔介绍到欧洲去的。拜会齐白石那天,北京刮着北风,天色暗黄,寒冷的空气让他受不了。但他见到比自己年长42岁、高而瘦的齐白石,蓄着雪白的胡子,在没有暖气、四处漏风的屋子里,画着他那精致的作品。这令普实克感到既惊奇,又崇敬。就在与普实克相见的这个冬天,齐白石逝世了。
    普实克人生和学术生涯中的最大成就,就是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推广。不论是在艰难的战时,还是在战后,普实克一直都致力于译介中国文学,除了鲁迅的作品,他还翻译过《论语》、唐诗、沈复的《浮生六记》等中国古典名著,以及传统中国民间文学。而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与捷克诗人马特修斯合作翻译的多卷本中国诗集《古中国之歌》与《新中国之歌》。这些诗集收录了从《诗经》起一直到新中国诗人的作品。虽然翻译中国文学在外国并非新奇之事,但是普实克取得了一个极了不起的成就:在很多国家,中国文学的翻译与阅读,都是学术圈里少数学者关注的小众活动;而在捷克,由于普实克的不懈努力和卓越的翻译技巧,中国文学进入了大众视野,成为捷克人阅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直到今天,笔者在捷克的书店中都会时常看到各种中国文学作品。延续着普实克的足迹,孔子、老子、李白、杜甫,甚至是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都在持续不断地被译成捷克文在当地出版。也许这些中国作家在捷克谈不上家喻户晓,但仍然是很多人在书店购书时爱不释手的选择对象。
    联结世界汉学的桥梁
    普实克不仅与同时代的中国作家、中国文化研究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在提携后辈、培养新一代中国文化研究者方面,也不遗余力,这使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20世纪60年代,普实克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教授,与哈佛大学的中国研究专家费正清建立了深厚友谊。费正清1991年逝世前,把他的所有中文藏书捐献给哈佛大学图书馆,而他的所有英文藏书则穿越大西洋,运抵布拉格,收藏在捷克社会科学院东方学院的费正清图书馆中,在异国继续传播书香。在图书馆落成典礼上,中国艺术史家、费正清先生的夫人费慰梅致辞说:“多年以后,我才发现这对朋友,竟有如此之多相似之处。他们一个生于1906年,另一个生于1907年;他们都在1932年抵达中国,也都待了将近3年时间,都与中国文化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当时西方的汉学界基本上只关注上世纪30年代之前的中国史,唯独这两位年轻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了现代中国,开一代风气之先……”
    在哈佛教学期间,普实克成为新一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军人物李欧梵的老师,从而将其影响延续至今,且范围远超捷克。至今谈起普实克,李欧梵亦充满崇敬之情。他告诉笔者许多当年二人来往的温馨细节。比如当时普实克在哈佛大学开讲中国文学课程,李欧梵是选修学生之一。由于学术出身不同,李欧梵一开始对普实克的观点稍有保留。但作为一代学术宗师,普实克对后辈学生提供无私的帮助,不仅在学术上多有提点,而且在生活上也对学生关怀备至,不时请李欧梵一道小酌,除了学术上的交流,也成为生活中的好友。在普实克逝世后不久,李欧梵牵头主持把老师的学术论文译成英文,结集出版,从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今天,捷克的汉学研究依然在蓬勃发展。中国研究仍然是受欢迎的科目。普实克的学生、查理大学的奥尔伽·洛莫娃教授告诉笔者,她目前正在争分夺秒地全力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翻译成捷克文,并将邀请查理大学的美学教授从西学传统出发,在译本中对《人间词话》进行分析,这不啻为一种跨文化对话,为中国古典文化经典在捷克的传播添砖加瓦。
    普实克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欧洲和亚洲众多历史时刻,见证了捷克和中国的沧桑巨变,参与并推动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