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文 一、总论 试论中国前近代社会的基本结构 中国的梦想与近现代 中国历史对20世纪的意义 第二次币原外交时期中国的国号称呼问题——“从支那共和国”到“中华民国” 伟大的他者:近代日本的中国像 20世纪初中国的“黄帝”热——排满·肖像·西方起源说 是“民族—国家”还是“国家—民族”?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国家统一与社会教育的研究 辛亥革命研究的课题与展望 辛亥革命时期的国家构想——以五族共和为例 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民”塑造 五四运动翌年的排日与抵制日货状况(4)——东亚同文书院《支那调查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的政局 “九·一八”事变的性质 日中战争前夜中国民众的危机意识——茅盾主编《中国一日》读后有感 日中战争时期中国国民党的对外宣传活动 日中战争和平工作研究的动向与现状 战后地域社会的重建与协助日本的人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化诸方面反映出的地区状况——东亚同文书院学生的调查记录 评《立宪国家与日俄战争史》——1898—1905年的内政与外交 评《满洲国到新中国》 评《中国抗日政策的形成——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 评《抗日战争与民众运动》 评《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史研究1945—1949》 评《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史的研究1945—1949》 二、政治 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论 清末政治史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咸丰、同治到光绪初年 清末的“宪法”——甲午战争前后 奴隶·国民·革命——从《清议报》到《革命军》 清末立宪改革与责任内阁制——通向辛亥革命的道路之一 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与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 民国初期议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章士钊对英国政治思想的接纳 民国初期地方自治制度的重建与地域社会 袁世凯政权下县知事任用改革及其影响——以江苏省为例 中华民国的立法机关——临时参议院与新国会的成立过程 中国现代史上的民主主义再思考——20世纪20年代国民会议运动 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制度统一化——以河南省为例 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河北省定县县政改革与民众组织的尝试 对中华民国时期四川省丰都县地方行政制度历史变迁的考察 国民革命时期上海的权力机构——中华民国的国家权威 中国共产党与农民革命——研究状况与课题 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评《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危机与再生》 “九·一八”事变和抗战期间行刑的实施 1935—1937年蒋介石的国家建设理念与新生活运动 中国对法西斯主义的接纳与演变——验证蒋介石的法西斯论 汪精卫政权中央组织的运作体系 斯大林与汪精卫的“梦幻密约”——新史料中反映的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 有关汪兆铭南京政府地方政权的研究——以华中地区行政组织的重建过程为中心 中间党派的战后构想与社会民主主义 上海的大众宣传与民族主义——以1946—1947年的新闻·杂志言论为线索 战后中华民国政府的历史地位 战后的宪政实施与立法院改革 围绕接收东北的国际局势及中国政治——以王世杰日记为线索 国共谈判与国民政府 三、军事 旧中国的佣兵与游民 评《近代中国华北民众与红枪会》 北洋海军的建立及其对日战略 甲午战争后清朝海军的中央化 海军的强硬政策与“九·一八”事变——昭和八年前后的日本海军 1939—1945年日本海军对海南岛的占领与统治(1) 访问中国黑龙江省两个“侵华日军”遗迹博物馆有感 中国的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军事分界线谈判与军事过程 四、经济 19世纪30年代日本·朝鲜·台湾间购买力比价——实际消费水准的国际比较 近代中国的岁收与银币问题 清末成都劝业场的设立 五山开港与江浙生丝市场——19世纪中叶中国走向世界市场的整合过程 评《近代中国江南的地主制研究》 从清末的官民阶层看政府的钱粮政策 清末中国近代工业技术教育——福州船政学堂的历史探讨 近代云南锡矿业的发展与印度支那 清末国家物流系统的维持与近代交通手段的引进——卢汉铁路计划在漕运问题上的地位 从人力车到机动出租车——近代中国民间客运工具的变迁 中国大米秘密运送问题与东亚稻米流通——1895—1911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中央债权债务处理纷争——1910年“橡胶风潮”后民事诉讼的实例分析 辛亥革命时期上海的信用体系维持问题——以1910年“橡胶风潮”为例 早期香港买办的人际关系网络 1910年代满洲的朝鲜银行券流通与地区经济 民国初年盐政讨论会的活动——辛亥革命时期的盐政改革运动(Ⅲ) 民国时期中国的大米进口以及相关问题——亚洲交易论与中国 中国的“国营”与“民营”——20世纪中华,国民政府的经济构想 对外经济政策的理念与决策过程 20世纪30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的变化与经济发展——对毛泽东“土地革命”的研究 评《近代中国的农家经营与土地所有权——20世纪20—30年代华北华中地区的结构与变动》 评《中国近代棉纺业史研究》 20世纪30年代中国征税承办制度的改革与国家 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看中国银行业的形成——以(1920—1931)上海贷款业务分析为例 满洲的县级流通券——以县城为中心的支付共同体对“九·一八”事变的对应 20世纪20年代中国金融系统的近代化、重整过程以及中国形象 定期集市与县城经济——1930年前后满洲农村市场的特征 清末宁波地域的市场街与厘金 商业帝国·商——政关系及民国时期“同业公会”的发展(1920—1937) 战前日本对中国电力产业调查的诸问题 20世纪30年代东洋棉花上海分店与在华纺织业 20世纪30年代日中航空联络问题 日中战争时期战时统制经济的形成与物价应急对策 战时对华电信事业的投入——华北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的创立与解体 苏州日本租界与片仓制纱业——《苏州市第一丝厂厂志》抄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在上海各类工业的发展(1932—1937) 中国煤矿业的发展与日本对华投资 “满洲国”矿产品流通组织的重整过程——1932—1936年日满商事的设立经纬 抗战期间满铁的货物运输 南满洲土地出租问题 日本、满洲、中国对通货膨胀的调查与满铁调查组织 北支那开发株式会社的后期事业与战败后事宜处理 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的设立与引入外资谈判 《民间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建立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基础情报的整理与介绍 日本殖民地时期台湾的稻谷产业与工业化——糙米、精米业的发展 战后台湾的粮食问题——对1946—1949年间报刊资料的分析 有关荣家企业的档案资料与研究状况 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史研究——抗战社会经济基础与国际反法西斯抗日联盟的形成》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史研究》 国共内战时期晋察边区的经济建设 中纺公司与国民政府的统制——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方针及其挫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金融政策——金融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五、社会 中国社会学的开端(1891—1910) 对中国近代卫生状况的研究——以《鼠疫与近代中国》为例 女性史·女性学到这样的程度好吗?——读小林徹行编《中国女性文献研究分类目录》有感 中国有关“朝鲜族”研究序论——方法论的利用 从帝国到民族国家一一清朝末期农村的冲击、统治与自治:梨园屯事件的历史描述 清末成都的都市计划及其变化——空间结构以及对它的认识 清末民国莒州大店镇的庄氏与地域社会——以咸丰年间捻军袭扰为中心 清末民初江南地方上层人士的民俗观 中国传统医学的“近代”——民国初期中医被禁止的情况 民国初期女子家事学科教育——其“近代”性与局限性 新加坡的海峡华人与“驱逐令”——关于殖民地秩序构筑与当地公共团体对应的考察 近代朝鲜的山东籍华侨——殖民地时期朝鲜总督府的对华政策与朝鲜人对华侨的态度 抗战时期全日本华侨的动向与结构——大使馆以及横滨、神户、长崎各地华侨的地位 日本在青岛的鸦片政策 日中战争时期四川省下级公务员状况——财政部田赋管理处的相关史料 “移民满洲”的殖民地经验 “满洲”农业移民的经营生活——以第一次“弥荣村”移民为例 全国土地改革的尝试与挫折——1948年“农地改革法草案”研究 评《明清福建农村社会研究》 评《中华民国时期农村土地行政史研究——国家—农村社会关系的结构与变化》 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评《满铁工人史研究》 评《鼠疫与近代中国》 评《鼠疫与近代中国》 评《鼠疫与近代中国》 六、思想文化 儒家文献中关于“孝”与“不服从”的关系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口语观——从“论学日语的好处”看到对学日语的期待 从清末对功利主义接受看前近代的功利观念 清末欧洲留学生的派遣与李鸿章 清末商业留学生的派遣政策与实际派遣状况的研究 义和团运动时期直隶省的天主教徒 宪政实施期的文化论争 壬戌学制下中国师范教育的转换 袁世凯政权时期教育政策的再检讨——教育的理念 对袁世凯政权时期的教育部的研究——以教育部的设立与人员组成为中心 北洋政府时期公立小学的设立与维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现代化的认识——以西洋现代化派为例 民国知识分子建构文化学的尝试——以20年末到30年代中期为中心 甲午战争前中国人的日语观 20世纪30年代日本“国民”化的语言与儒教以及中国 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 上海租界的娱乐活动——大众乐团的成立 近代中国从城市扩大到农村的新教育运动——陶行知“晓庄学校”的教育实录 20世纪初哈尔滨女子教育初探——有关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笔记 《海潮音》的十年(下)——中国20年代佛教新运动的内在理论与外在目标 满洲白俄教育机构的研究——以初等教育为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期“庙产兴学运动”与佛教界——论寺庙产业与僧侣的“有用”性 国民党统治下中国民间研究机关的萌芽与发展 日中战争初期,湖南省的民众训练——有关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农民抗战教育团与湖南省政府民众训练指导处的研究 宗教结社,权力与殖民地统治——“满洲国”宗教结社的整合 伪满洲国首都新京的日本佛教对实现满洲佛教组织化的摸索——1935年(康德2年)的概况 亚洲日本宗教教团活动及异民族教育备忘录——满洲佛教教团的活动 日中战争与佛教 卢沟桥事件以后(1937—1945)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实藤惠秀的《中国人日本留学史》再考 教育的“复员”与“教职员” 从东亚看西方近代美术——民国时期对西方美术的接纳与日本 老舍小说与戏剧创作的变迁——以抗战·建国初期为中心 抗战时期东亚地区广播、传媒空间的权力争夺 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闻界与言论、报道的自由——抗战末期的“新闻自由化”运动 东亚大众传媒史研究——日本统治下台湾、满洲的广播事业 海南岛的殖民地教育政策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历史背景(下)塩崎弘明 亚洲教会与梵蒂冈对华外交政策 评《亚洲对文明的对抗——对日本、朝鲜、中国在扰夷论与守旧论方面的比较研究》 评《中国的少数民族教育与政策》 七、地方史志(台、港、澳地区) 1931—1934年间新疆穆斯林叛乱中的柯尔克孜族(2) 论把生存变为可能——中国西南部的穆斯林与1873年被屠杀的回忆 清朝史料上的哈萨克三“部” 康巴“叛乱”纪实——“甘孜藏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史”研究 什么是“解放”?——对西藏解放的考察 近现代内蒙古地区史文献的研究 从中共文献看内蒙古人民革命党(1925—1934) 内蒙古自治政府在中共国家统一中的地位——以“高度自治”到“民族区域自治” 19世纪末蒙古族与汉族关系的侧面——清代地方史《靖边县志稿中对蒙古族的描述》 19世纪蒙古史上的“回民叛乱”——历史的记载方式与生存的历史之间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云南省西部的汉族与回族对立状况——云南回民起义之背景 边境的奇异世界——西双版纳勐罕盆地之傣族、傈傈族 占有满洲的思想源流 “满洲国”政治史研究范畴——问题点 评《帝国总动员——满洲和战时帝国主义文化》 开拓满洲的经过与来自长野县的开拓民 日本人满洲移民用地的获得与当地中国人被强制搬迁 全满日本人大会——满洲日本人的政治活动形态 《“满洲国”里的我们》所描述的真实——来自于同化政策下的作文集 满铁在华北的行动 1942—1943年间,被视为阴谋的满铁调查部镇压事件 满铁研究与山崎元干文书 日语法律文体的口语化与“满洲国”——论千种达夫 在“乐土”上行驶的观光巴士——30年代“满洲”城市与帝国剧评 满洲农业移民与理想的乐土——民族的移殖以及日本乡土化的殖民村建设 “满洲国民”的出现与“留满朝鲜人”问题——“五族共和”与“内鲜一体”的相克 “满洲国”消亡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土地改革 清末民初,中日两国对朝鲜族教育政策的一个侧面——延边垦民教育会的教育活动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朝鲜族政策”——延边的整风运动与文化大革命 在中国朝鲜族教育问题上中日两国的竞争——以1905—1931年的延边为中心 日本对中国朝鲜族教育政策的研究——以“满洲国”成立以前公立普通学校的教育课程为重点 被称做“战争”的教科书《大上海的毁灭》及对上海事变的记忆 械斗与谣言——19世纪陕西·渭河流域汉、回关系与回民起义 20世纪20年代湖南政治史一个断面——湖南近代史研究 湖南长沙的民众文化与革命——以1910年长沙米骚动揭帖为中心 中华民国时期四川省丰都县地方行政制度的历史变迁 1920—1922年在广州的国会 高山族的宗教教化 明治7年出兵台湾史料——对台北“国立”图书馆台湾分馆馆藏分析 日本统治初期台湾的初等教育——以日本教育史为出发点 日本占领台湾之初净土宗布教方针的制定过程 台湾被占初期的同化教育 占领台湾初期台湾原住民在法学言论领域的地位——“帝国臣民”的外缘与“帝国”的学知 台湾殖民地的农民运动——台湾农民组合的兴衰 日本占领时期“高山族”的“自治组织”及其统治政策(3) 台湾殖民地的近代学校——实像与虚像 台湾“殖民地的近代”研究 殖民地统治下的台湾的政治经验 从英美方面看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以战时领事报告为例 论台湾殖民地时期的女人代理店——以台北A街的处女会为例 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总督府的统治政策——左翼路线的对立 战前同志社里的台湾留学生(续) 台湾后期抗日民族运动各主体的地位——“土著地主阶级”、“大众”与“民族与阶级”等各种主体类型 殖民地时期台湾的女教师——早期女子教育与女教师 民众眼中的殖民地征服战争·台湾——对《风俗画报》与《点石斋画报》的分析 殖民地台湾的死亡与火葬状况 殖民地统治下台湾电影放映空间——殖民地时期台湾电影史研究的可能性 从《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看“台湾鸦片令”的制定过程 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传媒——以20世纪30年代初《台湾日日新报》为中心 战后台湾“国语”运动的开展——魏建功的作用 台湾近代美术教育史研究——台湾近代教育的形成 战后日台佛教交流的变迁——日华佛教文化交流协会的成立与发展 口述历史在台湾的发展 评《战前同志社里的台湾留学生——基督教国际主义源流的探索》 评《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 评《近代上海的公共性与国家》 评《天津的近代——清末都市政治文化与社会统合》 评《天津的近代——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统合》 评《天津的近代——清末城市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统合》 评《天津的近代》 评《满洲国的鸦片专卖》 评《从“满洲国”到“新中国”——1945—1954年间从鞍山钢铁业看中国东北的重建过程》 评《从“满洲国”到新中国——1940—1954》 评《日本的殖民地统治与“新女性”诞生——近代台湾妇女史》 评《近代台湾妇女史——日本殖民统治与“新女性”的诞生》 八、中外关系 近代日本的种族歧视——日本民众的中国观 清末外国公使谒见问题研究——以咸丰、同治时期为中心 “南北洋体系”的建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机构的重建 1870—1872年日清友好条约缔结谈判中日本的意图 1877—1879清末首位驻英使节在西方的体验与世界印象的变化(4)——文明观与国际秩序观 1886—1888年间清政府派遣“南洋”调查团的背景——清末设置“南洋”领事的相关问题 1886—1888年间清政府对“南洋”的调查——华人保护的实施与设置领事的预备调查 清朝政府对“南洋”华人的保护以及与西方诸国的摩擦——1886年“南洋”调查团的派遣与谈判 第二次东学农民战争与甲午战争 从义和团事变看英国远东外交政策的性质 亨利·帕库斯爵士和华侨秩序——英国和中国、朝鲜的系属关系 俄罗斯帝国外交文书馆所藏有关中国资料 日中关系二千年历史回顾 中国对外政策与日本 汉口的都市发展与日本租界 杭州的日本租界 苏州的日本租界与近代都市的形成 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在中国的邂逅——以1790年的事例为中心 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的由来 近代朝鲜北部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研究 中国外交界的辛亥革命——关于组织、人事、政策的研究 辛亥革命与海关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陈友仁的外交谈判——以南京事件与汉口件为例 歪曲之论的来历——南京事件时期图书馆掠夺问题的调查 “东北易帜”与日中关系的变化——“默认”的考察 1928—1945年的中日关系 “九·一八”事变前夕日中间的悬案谈判 两个亚非会议与日本、中国 塘沽停战协定后中国的政策修正及其性质 日中战争前夕在北平的一个日本记者——村上行知给小泽正元的书信,1935—1936年间 日中战争期间中国国民党的对外宣传活动(1)(2) 帝国“身分”的毁灭与“异空间”的创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天津租界的接收 上海共同租界里的英国侨民——其“上海心理”的背景 抗战时期韩国临时政府与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谈判——围绕对韩国临时政府的承认与独立问题 日中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1) 日中战争时期美国的对华援助(2) 国民政府接受美国援助及战后复兴 美国对华政策与亚洲冷战(1948—1949) 日本在青岛的鸦片政策 冀察政务委员会与日本(1935—1937) 1945年坚持“蒙古独立问题”的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到独立公民投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侨居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回国势态 中国国共内战时期居住在东北地区朝鲜人的国籍问题——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为例 上海侨民学校中的朝鲜人子弟 关于设置上海犹太人强制居住地的考察 引渡战犯——中国国民政府的态度 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战犯审判的有关问题——以前陆军中将内田的审判为例 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终审判决与日中和平条约 战后日中关系与中国外交官(之一) 日华和平条约与国际法(2)(3) 1990年以来中国有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外关系的研究动向 上海日本人学校今昔 评《近代中国与日本——合作与敌对的半个世纪》 评《近代中国和日本——合作与敌对的半个世纪》 评《清末中国的日本观与西洋观》 评《1931—1933年中国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评《1931年—1933年中国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评《1931—1933年中国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评《1931—1933年间中国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 评《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日中关系——对日抗战的序曲(1927—1937)》 评《中国的经济建设与日中关系——对日抗战的序曲(1927—1937)》 评《强虏中国人》 评《近代日本与满铁》 评《中日民间经济外交(1945—1972)》 评《(资料)德国外交官眼中的南京事件》 评《毛泽东的越南战争——中国外交的大转换与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祁兆熙的《出洋见闻琐述》(1) 祁兆熙的《出洋见闻琐述》(2) 九、人物 “九·一八”事变与“八紘一宇”论石原莞尔 川岛浪速与北京警务学堂、高等巡警学堂 中国电影史的名声与不幸——王人美小传 20世纪20年代台湾的政治思想——王敏川的政治思想 长野朗的中国革命观及其对中国的认识 内藤湖南与满洲帝国——与橘朴思想的比较 内藤湖南和辛亥革命 内藤湖南的中国共和制论——从《支那论》到《新支那论》路线的考察 毛泽东的生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石川达三在“武汉作战”中的方法和意图 以“武汉作战”为背景的石川达三的著作:《名誉恢复》 石原莞尔与“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的样板无疑是俄国革命 日台断交之际“田中亲笔信”研究 早期日中贸易的先驱者——池田正之辅的作用与局限及真相的追寻 西岛良尔在神户时的对华活动——《日华新报》的初探 清末民初的日本人法律顾问——有贺长雄、副岛义一的宪法构想与政治行动 国际法学家对朝鲜、满洲的统治构想——有贺长雄的情况 孙中山的“心的革命”——知难行易 孙中山与神户 清代台湾朱一贯叛乱在日本的传闻 严复与功利主义 魅力女明星——李香兰的重生 李香兰与朝鲜慰安妇 日本戏剧中的李香兰——对大东亚共荣圈的歌颂 日本军事顾问与张之洞——1898—1907 张爱玲与恩师许地山 张爱玲文学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 张燕乡与关于“满洲风”的备忘录——以《武部六藏日记》为中心 张謇的水利·垦牧·教育事业的相互作用——民国时期江苏省地方精英的自治事业 清末黄河河道论议——张曜恢复南河故道案 陆徽祥与民国初期的外交机构改革(1912—1916) 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以《新青年》为代表 陈其美与辛亥江浙革命——辛亥革命中的陈其美(前编) 陈其美与辛亥江浙革命(后编)——辛亥革命中的陈其美 陈独秀的政治思想与运动 洪仁玕与基督教——滞留香港时期的洪仁玕 台湾人的历史意识——“御用绅士”辜显荣与“抗日英雄”廖添了 郁达夫未完稿《量楼》的背景 周蕾研究初探——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洪秀全与巫术 中国近代文化和政治史上的闻一多 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近代中国闻一多的历史地位 革命·土匪与地域社会袁文才、王佐之死 访问安阳与评价袁世凯 胡适与毛泽东——1919—1920年早期思想史研究 1913—1915年柏文蔚的第二次革命与亡命长崎 孙文与贺川丰彦——1920年的上海会谈 郭嵩焘的琉球自立=独立论及其周边 夏鼐先生的治学之道——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 早稻田大学残存徐松手迹——早大图书馆所藏亲笔校订本《西域水道记》 论清代遣派琉球的册封使徐葆光 有关梁启超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梁启超与义和团运动二题 从梁启超译《十五小豪杰》中看森田思轩的影响与梁启超的文体改革 抗日统一战线时期关于梁实秋的批判 评《梁漱溟的中国再生构想》 梁漱洪研究序说——个知识分子的革命轨迹 涉泽荣一与中国——他对中国的姿态(1) 康有为的变法自强运动——中国近代的苦痛 日中战争时期龚德柏的日本观——从《中国必胜论》到《日本的末路》(2) 笹森义助再论——义和团战争时期对朝鲜、俄国、中国的视察 人格研究序说——对曾国藩的研究 科学救国之梦(上)——鲁迅和他的时代(三) 实笃与鲁迅在思想上的交叉点 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的对日政策出发点 蔡元培与宗教 中华民国初期的蔡元培与鲁迅 国民革命时期戴季陶的对日观——《日本论》的再研究 评《北一辉的革命情结——在中日两国从事革命的历程》 评《宋教仁研究》 评《章士钊与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评《章士钊与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评《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 著 作 一、总论 近代启蒙的足迹 世界历史大系:中国史(5),清末——现在 中国革命外史抄 辛亥革命的多元构造——辛亥革命9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神户) 创造现代中国的人们 爱国主义的形成:从民族主义看近代中国 中国长江历史之旅 抗日战争回忆录 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国复兴之路 抗日战争与民众运动 中国都市史 中国年鉴·2002 中国年鉴·2003:21世纪中国新阵营与战略 东洋学文献类目:1999 东洋学文献目录:2000 东洋学文献类目:2000(补遗版) 二、政治 早期中国共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成立史 战后中国国民政府史研究(1945—1949) “重庆国民政府的历史地位”国际专题讨论会报告集 台湾战后国际政治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史年表 三、军事 中国战地纪行 中国战线从军记 个性与战争——战争中中国云南省西部地区的心理历史研究 摩擦与合作:新四军1937—1941 生物作战部队731——被美国免罪的日军战犯 满铁少年社员的败战日记 四、经济 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史研究 中国的工业化与清末产业行政——商部、农工商部的产业振兴 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史研究:30年代农村经济的危机状况与复兴的萌芽 清代市场结构与经济政策 满铁劳动史研究 贵州苗族林业契约文书汇编(1736—1950年)第1卷:史料编 五、社会 中国村落社会的结构与活力 明清福建农村社会研究 中华民国时期农村土地行政史研究 近代中国华北民众与红枪会 中国民俗志 满华习俗考 龙的系谱——动摇中国的秘密结社 近代台湾妇女史——日本的殖民统治与“新女性”的诞生 六、思想文化 中国思想研究 中国的传统思想 爱国主义的创立——从民族主义看近代中国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1) 从文化现象看中国 太平天国对不同文化的接受 亚洲对文明的对抗——有关日本、朝鲜、中国攘夷论与守旧论的比较研究 中国朝鲜族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出版文化史:书物世界与知识的风景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风云录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旅行记录,第4卷 日中文化论集——多角度的论述 近现代中国的语言政策——文字改革 建国大学研究——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侧面 中国华东、华南地区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国际共同研究丛书 战前同志社里的台湾留学生:追寻基督救国际主义之源流 中国思想文化事典 七、地方史志 天津的近代——清末都市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统合 东亚与“半岛空间”——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 海南岛民族志 (复印)满洲志草稿1—4卷 “满洲国”的鸦片专卖——“我国在满蒙的特殊权益”研究 旅顺历史纪行 台湾 台湾原住民研究概览——来自于日本的视点 台湾的家庭生活 台湾慰安妇资料集(1)(2) 台湾抗日运动史研究 雾社的叛乱与百姓的证言 台湾总督府文书目录,第8卷 八、中外关系 琉球王国的崩溃:大动乱时期的日中外交战 帝国主义的时代与现在——东亚的对话 中国革命与苏联 近代日中关系史再考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日外交史研究 五四运动在日本 从日本海军看日中关系史研究 卢海桥事件的真相 围绕着法币的日满中关系 日本与中国为何交战 在中国出生之第二代日本人中所见的日中战争 兴亚院与战时中国调查 “南京事件”探究——探究事件的真实性 南京事件与日本人——战争记忆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对南京事件的反省与和平的构筑 反战日本士兵与日中战争——重庆国民政府俘虏收容所 强虏中国人 强虏中国人 731部队细菌战略资料集成 进一步的侵略 顽强抵抗——20世纪30—40年代日中间的对立 苏“满”边境关东军要塞遗迹研究 昭和天皇发言记录集成,上卷 昭和天皇发育记绿集成,下卷 日本外交文书,第1册 日本外交文书,第2册 日本外交文书,第3册 日本外交文书,第4册 日本外交文书,第5册 九、人物 毛泽东与林彪 中国人物列传 毛泽东:实践与思想 毛泽东的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毛泽东的越南战争 萱野长知·孙文关系史料集 孙中山与长崎 李香兰与东亚 再生的河上肇——近代中国的知识源泉 章士钊与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共同研究 梁启超——对西方现代化思想的接受与明治日本 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 鲁迅书简与诗笺 鲁迅事典 戴季陶的对日观点与中国革命 (资料来源:《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6期) 转自: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XLXH/LSDL/04/13/2005/5741.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