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伴随着列强的铁蹄,很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名为传经布道,实则推行文化侵略。但是,却有这样一位德国传教士,抱着拯救苍生的淳朴念头,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被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打动、所震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捍卫者和传播者,矢志不渝,奉献终生。他,就是卫礼贤。 在近代中德关系史上,卫礼贤的名字举足轻重,不可或缺。一个只走了57年人生路程的德国人,却把生命中最宝贵的25年光阴留在了中国,其中的22年留在了山东青岛。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不经意间,变成了如痴如醉的孔教徒。这其中究竟经历了怎样艰苦、复杂而又痛苦的心路历程呢? 为了师傅的嘱托 100多年前的中国,满目疮痍,贫困落后。当时的上海,号称“冒险家的乐园”,无数怀有各种目的、不同想法的外国人,都涌到这座令他们热血沸腾的城市。1899年4月的一天,一艘德国劳埃德公司的蒸汽轮船,靠泊到了上海港。一位德国青年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走下了船,德国同善会的几个传教士来迎接他。 他在上海教会的宿舍中小住了几天,然后换乘一艘冒着黑烟、颠簸得十分厉害的小火轮向青岛进发。5月12日,青岛的倩影突如其来地跃出了海平线,给所有翘首以待的来客送上了一个惊喜。 那一刻,谁都不会预料到,100多年之后,当德国殖民统治的印迹早已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销声匿迹的时候,卫礼贤——这个德国青年的足迹依然那样的清晰可辨。他那生花妙笔所写就的文字,连同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名校一道,不时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卫礼贤原名理查德·韦尔海姆,到中国后,他取汉文名字卫希圣,字礼贤。这个汉文名字寓意不凡,由此可见他热爱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程度。 1873年5月10日,卫礼贤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一个玻璃画工艺师家庭。他9岁丧父,家境的贫寒培养了他刻苦、勤勉的性格。他在图宾根神学院毕业,当上了牧师,其导师是当地德高望重的牧师布卢姆哈特,后来这位慈祥的老牧师成了他的岳父。 1884年,一些具有自由思想的神职人员在德国建立起同善会,主张“尘世传教”,即传播一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教伦理”。走上神职岗位的卫礼贤追随布卢姆哈特,投身到新型教会的活动之中。 1897年德国占领胶州湾,1898年《胶澳租借条约》签订,使得青岛沦为德国的“保护领地”,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德国报纸刊登的一则“青岛需要传教士”的消息,吸引了布卢姆哈特和卫礼贤的目光。1899年1月19日,老牧师为自己的女儿和卫礼贤举行了订婚仪式。当天晚上,卫礼贤就出发了,目的地是遥远而陌生的青岛。 青岛给初来乍到的卫礼贤的最初印象是什么呢?“冒险的欲望充斥在新殖民地的空气里,不多的德国人住在青岛胶州湾以南的一个小渔村,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大家庭常有的吵吵闹闹在这里显露无疑。旅馆和其他几座建筑尚未完工,德国人都住在中国渔民简陋的茅屋中。”“头一个晚上,我进卧室之时,砖地上稀稀拉拉铺了些稻草,耗子在床下和纸糊的顶棚上吱吱叫个不停。门也锁不上,不过我还是很快进入了梦乡。” 不能否认,信仰的力量在艰苦的环境中会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虔诚的基督教徒们在这里克己修行,传播教义。在卫礼贤之前,同善会已经向青岛派遣了一名传教士花之安,卫礼贤到了之后给花之安当助手。1899年9月,花之安染上痢疾,不治身亡,他临终前一再嘱托卫礼贤“到中国人中间去工作”。不久,卫礼贤也染上痢疾,由于青岛医疗条件过于简陋,教会只好安排他返回上海就医。康复之后,他的妻子来到了上海,伉俪二人于1900年5月返回青岛。 花之安最大的愿望是在青岛办一所医院、建一所学校,卫礼贤替他实现了。1900年,卫礼贤在胶州街(今胶州路)自己的寓所中开始招生讲学,翌年在武定路建起花之安医院。 获赏四品顶戴 顶戴花翎是清朝官场身份的象征。在清朝,两三个省设一个总督,各省设巡抚,省以下设道台、知州。道台、知州就是四品、五品官员。谁也没有想到,卫礼贤这个刚到中国时连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的洋人,竟然会在六七年之后荣膺大清朝的四品顶戴。 大清朝的顶戴可不是随意封赏的,更何况对于外国人。卫礼贤靠什么赢得了清廷的青睐呢?那是因为他创办了一所声誉鹊起的学校——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 一所名校必定有一个名校长。今天的青岛九中桃李满天下,追根溯源到100多年之前,礼贤书院就已经遐迩闻名了,其名气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监督(校长)卫礼贤。 卫礼贤创办礼贤书院时正当年富力强,不乏教育的激情和热情,他融汇东西方教育理念,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明确规定“凡入校习德文的少年,必须精通中文”,这在刚刚开埠不久的青岛对华人很有吸引力,学生报名踊跃,规模不断扩大。 1903年,他选择大鲍岛东山的一处幽静处所(今上海路)建设新校舍。学校分小学、中学两部,实验器材、地图、动植物标本等教学资源,均从德国采购,与德国学校标准完全一致,从源头上保证了教学的质量。据《胶州地区发展备忘录》记载,这所学校特色非常鲜明,“在巩固汉语和足够的德语知识基础上,着重在算术和地理方面培养学生,在商业技术方面则使学生在簿记、尺牍、算账、几何制图以及基础数学等方面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在科学方面使学生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能够入门”。礼贤书院迅速发展,不仅本地人视送子弟入学为荣,甚至周边地区不少殷实家庭的适龄男孩也慕名前来求学。 卫礼贤和他的学校名声大起来了。1902年底,山东巡抚周馥访问德国占领之下的青岛,专程前往礼贤书院参观,对学校赞不绝口。卫礼贤不失时机地当面提出学生毕业后的前程问题,周馥慨然允诺,同意该校学生享有山东大学堂毕业生参加的“优贡”(优秀贡生)选拔考试的待遇。 原载:《文史春秋》 2008年第05期 转自:http://www.literature.net.cn/Article.aspx?id=4409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