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白露:露从今夜白 思君令人老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陈娅妮 参加讨论

    文/陈娅妮
    到了白露,便意味着秋天凉意已至了。草木上凝结着浓重的露水,暑气终散,秋意将浓。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也就是说,到了白露时节,水土中湿气变重,易形成露珠,天气也开始冷了。
    
    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人对于变化的时节,总是颇为敏感。而望秋渐凉,更不免生出几分伤感。
    且看鲍溶的《白露》诗:
    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
    金飙爽晨华,玉壶增夜刻。
    已抵疏萤焰,稍衰哀蝉力。
    迎社促燕心,助风劳雁翼。
    一悲纨扇情,再想清浅忆。
    高高拜月归,轧轧挑灯织。
    盈盈玉盘泪,何处无消息。
    前半首写白露时节万物的变化,后半首则自然地转入思人的哀伤之中。
    
    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资料图 图源网络)
    白露诗中最有名的要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一句“露从今夜白”,已点出了诗歌写作的时令。而之后跟的那一句“月是故乡明”,更是奠定了之后千年白露时节思乡情绪的萌发,露白,月明,一派凄冷景象。
    这首诗是杜甫48岁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中,杜甫的几个弟弟受到战乱的影响,分散在河南、山东等地,兄弟几人均无法团聚。
    首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便是边塞战争环境的描写,断人行是所见,一雁声是所闻,人烟寂寥的边塞,戍鼓雁声无法增添一丝热闹,反而更显凄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话,细细思来,其实是极不科学的,难道在某个夜里露水忽然就变白,难道月亮还会在某个地方更加明亮吗?
    显然不会的,这一处写景诗句之妙亦在此处,表面上似为写景,实际上却融入了自身的情感,正是秋日月夜,思及有家难回,有弟分散,只觉得草木上露水被月光照得惨白,而这月光,又何曾有当年亲人相聚的故乡里的那般明亮呢?
    思乡即是思亲。战火未休的白露之夜,杜甫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月光下孤寂的背影。
    
    露从今夜白(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秋韵早已被诗歌染上了一层忧愁之色,悲秋也不止在思乡思亲。
    早在晋代,左思便依着这白露的时节吐露了自己“叹老”的心声。我们来看他的这首《杂诗》: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秋风白露,冽冽成霜,树木柔软的枝条渐渐变得僵硬,绿叶也逐日变得枯黄。
    这几句诗句,极其生动地表现了秋意渐浓的动态景象,仿佛将几日之间的自然界变化,都浓缩入几句诗句之中了。
    然而,这似乎单纯的写景,其中却蕴含了无限的深意。
    秋风凌冽,这悲秋之意从宋玉《九辩》中化开来:
    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左思与宋玉遭遇相似,出身寒门怀才不遇,这秋风中暗沿了宋玉“失职而志不平”的愁思。
    而白露为霜则是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句子,壮年时期“在水一方”期有所成的理想抱负,已经不可寻了。
    树木随着时节的老态,就如同诗人自己的衰老。于是在这明月临轩之夜,诗人又何曾睡得着呢?只能披衣待旦。
    年少时候的高志就如同岁初的美好春光一般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年事已高,就像这岁暮秋景,物事都渐渐老去了。
    壮志难酬的白露夜辰,左思给我们留下了一声月光下无奈的慨叹。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资料图 图源网络)
    秋意渐浓,物事在白居易诗中,说的也是“老”。
    他的白露诗这样写:
    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
    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
    水老,荷亦老。
    思君令人老,人老独自怜,这样的白露时节,便令古人留下了太多伤感的印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