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亦有可闻:“祭灶”中的民意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香港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祭灶”又叫“辞灶”,是一项流传久远的民间习俗。祭灶所祭的“灶神”,也称“灶君”、“灶王爷”、“司命菩萨”等,是玉皇大帝敕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相当于现在的“保卫干部”。他官虽不大,却能直接面见玉帝;名义上“保护”百姓,却总是背着百姓打“小报告”……他的这种特殊身份和诡秘行动,直接影响了祭灶的内容和百姓的态度;而民间的祭灶态度,也真实地反映出民心、民意。
    民间祭灶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也有在二十四日的)。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向玉帝汇报工作的日子,所以一到晚上,家家都在灶间贴出新灶码(灶神像),摆上鸡鸭鱼肉、糖果瓜枣等供品,犒赏灶神。而百姓这样做,看似出于自愿,实乃被迫无奈。因为他们深知这灶神握有关乎他们命运的权力,同时又贪得无厌,喜欢受贿,谁给他送礼多给谁办事,谁不送礼谁家就会遭殃。《后汉书.阴积传》上讲的一件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汉宣帝时,有个叫阴子方的人见到了灶神,便杀了一只黄羊犒赏他。灶神受了贿,便让政策向阴子方倾斜,从此阴便成了“巨富”,而且“世蒙其福”……既然有此先例,谁还敢得罪这位“基层领导”?即使家里再穷,也得给他送礼。正如鲁迅在《庚子送灶即事》诗中所言:“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诗中说的是祭“神”,而“神”是人的化身。从祭灶中折射出来的,正是世间百姓给官员送礼的无奈与辛酸:他们或畏其权势,或惧其贪腐,送礼只是被迫实行的自我保护。而对官员来说,这“舒舒服服”的受贿何尝不是走向深渊的驿站?
    各地祭灶时,还有个有趣现象,就是不管供品多寡,总少不了糖饼、黏糕和酒糟等食物。据说糖饼、黏糕可以黏住灶神的嘴巴,使他说话不便;而酒糟则用来涂抹灶门,使灶神烂醉后言语不清。这是因为灶神的嘴巴太臭,常常惹是生非。古书《抱朴子》上就说过:灶神专在月晦日上天,向天帝报告人之“罪状”。天帝再根据“罪”之大小,分别减少人的寿命……正因如此,百姓才想办法用糖饼黏住灶神的嘴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胡说八道,祸及百姓。这方法看似幼稚可笑,但却寄托着百姓的爱憎。那些一贯用假话、空话取悦上司、蒙骗群众的“领导”,群众是信不过的。他们会用正义之声(如上古的《诗经》,各时代的民歌等)打你的嘴巴,钳你的喉咙,使你难有立足之地。你即使能在上司面前得意于一时,也终究会被百姓唾弃。
    正因灶神名声不佳,所以一向被人看不起。曲阜孔府的祭灶,就表现出对灶神的蔑视。过去孔府祭祀神灵,都由孔府的主人衍圣公亲自主祭。唯独祭祀灶神,衍圣公从不出面,而由当差的代祭。灶王爷的神位,也不许供在孔府的厨房,只能放在一间多年不用的柴火间里。那里烟熏火燎,墙壁乌黑,而且布满蛛网、灰尘,让这位“尊神”在那里吃尽了苦头。孔府之所以这样慢待灶神,不只是因他官小位卑,不值得尊重;更因他品格低下,令人不齿。孔府的这一习俗,也反映了百姓的心愿;孔府对灶神的态度,也正是百姓对那些不称职官员的态度。不管你自视多高,架子多大,但在群众眼里,很可能一钱不值。
    还有些地方祭灶,更让灶神难堪。那里的穷人早已看清了这位神爷丑恶嘴脸:不管百姓死活,只知骗吃骗喝,又从不给百姓办事,这样的“领导”供着有什么用?因此送给他的不是鸡鸭鱼肉,而是一顿臭骂。有一首四川《祭灶歌》这样唱道:
    这个时岁愁又愁,想敬灶神没刀头(腊肉);
    年年敬你鸡肉酒,你不灵应敬个球!
    真是一针见血,痛快淋漓,几句话就道出了穷苦百姓的共同心声。百姓的心里都有杆秤。不管你是哪级领导,官有多大,只要挟权营私,漠视民瘼,“当官不为民做主”,他们就不买你的帐,就要把你拉下马。灶王爷的“不幸遭遇”,就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香港文汇报》2011年1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