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多年参与中华民国的“祭孔”活动 秦 寿 元明清三朝直到民国初,中央政府每年都在北京的孔庙举办“祭孔”典礼。而作为中华民国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先后有12年曾参与操办“祭孔”活动。这罕为人知的事实,应该能够说明很多问题。所以披露这个真相,以供大家探讨。 本来就是应付差使嘛 鲁迅逝世前一年《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说:“从二十世纪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到袁世凯时代,却又被从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奠,还新作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用日文发表于1935年6月号日本《改造》月刊,并译成中文发表于《杂文》月刊。) 按照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1914年2月颁布的“祭孔令”,归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具体执行;而鲁迅正巧就在教育部该司,担任佥事兼第一科长(当时没有处长这一级,司下面就是科)。 《鲁迅日记》里面,从1913年到1924年这12年间,几乎年年有参与 “祭孔”和“赴孔庙演礼”(排演“祭孔”典礼)活动的实录,共达20多次。 历史记载孔子生日是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据此(按照农历和公历的换算),祭孔大典在公历9月28日举行。1914年由袁世凯大总统亲自主持。这也是为他“称帝”做舆论准备。 鲁迅于1912年5月随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由南京来到北京,他没有参与当年的秋季祭孔典礼,但次年秋季就因为职务关系,直接参与了。在1913年9月28日《鲁迅日记》中记录:“星期休息。又云是孔子生日也。昨汪总长令部员往国子监,且须跪拜,众已哗然。晨七时往视之,则至者仅三四十人,或跪或立,或旁立而笑。钱念敂又从旁大声而骂,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昨国子监送来牛肉一方。” 这牛肉就是来自祭礼上所宰杀的牛,按照自古以来的惯例,要分发给参加祭礼者。执行“祭孔”典礼的只有“三四十人”,而且态度极不严肃,“众已哗然”,有些人不肯跪拜,领导也拿他们没有办法。鲁迅记录了实况:“顷刻间便草率了事,真一笑话。” 可见不过是敷衍应付差使的滑稽戏罢了! 每年春秋两次“丁祭”的实录 清代在首都北京,每年都要举行两次大型祭祀孔子的仪式,即仲春(农历二月)上旬丁日和仲秋(农历八月)上旬丁日的上丁祭祀,简称“丁祀”或“丁祭”。地点在北京东城国子监旁的文庙(孔庙)。 每逢祭日,午夜过后参祭人员便齐集东城国子监孔庙门前,凌晨3点钟,祭祀仪式开始。先是钟鼓齐鸣,经奏乐、迎神等一套仪式后,直到天光破晓,方告“礼成”。随后祭祀用过的三牲(猪、牛、羊)分成若干块,分送主祭和陪祭,分享祭孔贡品,算是一种荣誉。 祭孔典礼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华民国,由教育部主办。祭祀日之前几天,要预先演习典礼的过程,以免临时出差错。 根据简略的《鲁迅日记》,各年举办祭孔的时间史料如下—— 1913年参与秋季“祭孔”典礼:9月28日(已见上文) 1914年未见记载(可能不得不参加袁世凯大总统亲自主持的典礼,但未记。待考。) 1915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2月 会议学礼(乃为教育部专门设立的祭孔礼仪培训班。)3月10日 赴孔庙演礼,下午毕。 3月15日 赴孔庙演礼。3月17日 黎明丁祭,在崇圣祠执事。(鲁迅是被派为在崇圣祠“正位执事”的十人之一)同年又参与秋季“祭孔”典礼:9月11日 午后赴文庙演礼。9月13日 黎明祭孔,在崇圣祠执事。 1916年未见记载。待考。 1917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2月22日 午后赴孔庙演礼。2月24日 晨丁祭,在崇圣祠执事。 1918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3月21日 晨祀孔执事。 1919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3月6日 晨五时往孔庙为丁祭执事。 同年又参与秋季“祭孔”典礼:9月30日 午后往孔庙演礼。10月2日 晨二时往孔庙执事。 1920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3月18日 午后往孔庙演礼。3月20日 晨赴孔庙,执事。 1921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3月12日 午后往孔庙演礼。3月15日 未明赴孔庙执事。 同年又参与秋季“祭孔”典礼:9月11日 未明赴孔庙执事。 1922年此年全年的一册鲁迅日记缺失,无从查考。 1923年参与春季“祭孔”典礼:3月25日 黎明往孔庙执事,归途坠车落二齿。 1924年参与秋季“祭孔”典礼:9月3日 午后往孔庙演礼。9月4日 夜半往孔庙,为丁祭执事。 可见这些年间,由于职务关系,鲁迅必须参与执行国家级的“祭孔”典礼,每年春秋两次“丁祀”或“丁祭”,他至少要负责一次,甚至(在1915年、1919年、1922年)两次都要参与。而其中1919年也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 值得关注的是——鲁迅为参加“祭孔”典礼,曾从人力车摔下来,磕掉两颗门牙,付出了流血受伤的痛苦代价!他自己觉得又可笑、又可恨! 1925年以后,鲁迅就再也没有参加过“祭孔”典礼的滑稽戏了。不久他脱离教育部的公务员职位,南下厦门大学当教授去了。 对于当时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控制下的中央政府)教育部,鲁迅极为不满,甚至蔑视。他在1918年给同事、好友许寿裳的信里发牢骚:“部中风气日趋日下,略有人状者已寥寥不多见。” 但是国家级的“祭孔”典礼,正好归于鲁迅所在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主办!因身在其位,就不得不“谋其政”,尽管心怀不满,还是要出头露面去当“执事”。鲁迅对于这样的滑稽戏表演,到了“见怪不怪”的态度。他后来在给钱玄同的信里讽刺说: “敝人当袁朝(陈按:指袁世凯当朝)时,曾带了冕帽,献爵于至圣先师的老太爷(陈按:指孔夫子牌位)之前,阅历已多,无论如何复古,如何国粹,都已不怕。” 鲁迅对于孔子的认识 鲁迅一针见血地揭露:“孔夫子”被历代统治者捧为“圣人”,实际上是被利用作为权贵者们争名夺利的“敲门砖”,作为巩固统治、愚弄群众的工具。 他对于孔子的认识非常透彻:“孔夫子的做定了‘摩登圣人’是死了以后的事,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鲁迅说:“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敬的,却不亲密。”“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成为权贵者们的圣人,终于变了‘敲门砖’,实在也叫不得冤枉。” 鲁迅并没有骂过孔子本人。晚年他的《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一文中,对于孔子生前的窘困,甚至是表示同情的。 [附言] 行文至此,我还要向某些博导学者请教一下:五四运动期间,有谁喊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呢?某些学者著文,说是《新青年》杂志上刊有“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我查阅了很久,没有发现这样的字句。那么,出处何在呢? 应该用事实证据来说话,何必臆想当然、人云亦云?要不得。 实际上,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蔡元培、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傅斯年、罗家伦……,他们反对的是专制、独裁、愚民的封建礼教和军阀官僚制度,反对的是卖国贼政府,反对的是脱离民众的文言文,他们主张的是科学、民主、思想言论自由、个性解放,倡导白话的文学和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但是,谁也没有骂过孔子这个人呀。他们对孔子的认识客观、公正,到今天看来依然成立。 “打倒孔老二!”的口号,乃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才风行一时、响遍全国的。随后,毛泽东钦旨发动的“评法批儒”群众运动横扫一切……由此,儒学精神遗产才被“打砸抢”搞得粉碎! [转引者再附] 经核实,人民文学版《鲁迅年谱》只提到1913年9月28日“祭孔”,其余的十次“祭孔”一概不录,莫非为贤者讳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