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三:《红楼梦》刻画了甄贾二氏、真假宝玉,您说:“真假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假跟真可以一样好,真跟假也可以一样不好。”这个观点很是新颖,请问如何理解? 欧老师:首先我们要从本质上来谈,真跟假其实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简约的概念,那么就因为它抽象而简约,以至于我们忽略掉,真其实有非常多的层次,它其实不是只有一个单一的样态,假也是如此。怎么样叫做真?怎么样叫做假?这个都是使得这个概念没有办法充分被认识的复杂性的一个话约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没有去意识到你用真跟假这些概念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很模糊很笼统而且根本没有具体标准的一个抽象的语汇,可是我们想当然而的去运用,导致我们对于人物的评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变成是一个非常素朴简化的状态。而这么一来,用这么样素朴简化甚至是没有内涵的概念去诠释人物或者是情节,那当然得出来的就是混乱成一团的各式各样的内容都可以投射的,那样的一个诠释的结果,也因此上丧失了一个深刻的而且是有意义的内涵。 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就要理解那真跟假到底是什么,这个是一个非常难以诠释的一个哲学的意涵了,因为这会涉及到对这个真跟假很复杂的一个认知。 我们在这里只是要很简单的提醒大家一件事情就是,当我们意识到这两个词汇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事实上可以容纳非常复杂的内涵的时候,你就该知道一件事情,真,它有复杂的多样性。其中的某一种真很有可能其实是通向某一种假。而假到某一个程度的时候,它其实会通向真的另外一个样态。这就是我刚刚说真假可能是一体两面的原因。 那么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假可以跟真一样好,真也可以像假一样的不好。那我们就可以举那个具体的案例来印证。例如说,当我们用抽象的语汇来看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真跟假之外的一个词汇来做例证,例如说理想,我们就说人要有理想,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你所谓的理想是什么意思,就好像你从来没有想过你的真跟假是什么意思一样,所以可能你的理想跟我的理想是非常不一样的。 一个理想是我希望飞黄腾达,名利双收,可是另外一个人的理想却是我,我就是要好好的来建立我的人格。那这时理想就非常不一样对不对,同样的道理,真也是这样,假也是这样。 林黛玉(资料图 图源网络) 那么我就来举一个例子举个例子给大家看,例如说假可以跟真一样好的一个例证。那就是第一个林黛玉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她根本就是曹雪芹在他的现实的亲友圈里面所见所闻,乃至于她透过历史所积淀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里面截取到某一种特质,整个融会贯通之后所创造出来的一个非常鲜明的人物。 她其实是一个假的人,她是一个虚构的人,但是对读者来讲,她却是如此之真,如此之鲜明,如此之生动,所以我们奉献给她那么真诚的热爱,那不就是假可以跟真一样好吗?甚至可能比真更好。因为读者们只要理性一点,你就会发现,假如你的身边真的有那样一个林黛玉存在的话,说不定你不会那么喜欢她。假如她小性儿或者是她边派,或者她使性子的对象是你的话,你还会那么喜欢她吗? 我觉得人有的时候不理性就在于她不是用同一个标准在想问题,以至于往往双重标准。 那无论如何,借由林黛玉这个人物的一个读者接受现象来看,分明证明了假跟真一样好,甚至比真更好。因为隔着一个审美距离,我们可以对一个我们现实中不一定会喜欢的人却那么的喜爱,这不就是假比真还要来得好的一个绝佳例证。 其次,第二个例证也是《红楼梦》想要来展现情感的理想形态而铺陈的一个情节,却也可以放在真假关系里面,也得到另外一个印证,那就是藕官烧纸钱偶官烧纸钱,藕官烧纸钱那一段就有提到藕官跟那个地官以及跟后来的蕊官,他们都是因为每天演习戏文,那么那些戏曲扮演的都是才子佳人的故事,你恩我爱,那你因为每天每天不断地用同样的剧码在演戏,演戏又必须要投入,把你的演技跟戏中人物合二为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