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中庸》:想要把事情做出彩?深思熟虑再行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金钟 参加讨论

    文/金钟
    《中庸》中有一句话说:“言前定则不跲[jié],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意思是:说话前要有准备就不会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事前要有准备才不会遇到困难或悔恨内疚,行路前先规划好路线,就不会迷失自我、找不到方向。
    
    事前定则不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缄其口
    “言前定则不跲”正是“三缄其口”,说话谨慎认真,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你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成为别人的谈资或者被歪曲的小报告。
    孔子一次到东周游览,到了周太祖后稷的祠宇,看到右边阶级的前面,有一座铜铸造的人像。人像的口被封了三重,背上刻着铭文说:“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不要多说,多说的往往多败;不要多事,多事的往往多祸患。真的能谨慎,这是福的根基;而多嘴多舌是致祸的门径。
    孔子看到后感慨甚深,说:“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过患哉?”(《孔子家语》)像这样要求自己,难道还怕说话会找来祸患吗?
    
    孔子游列国(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思而后行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也正是《论语·公冶长》中所说的:“三思而后行”,季文子做每件事情都考虑多次而行动,这“三思而后行”并不是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而是全方面地考虑周全,行事才会稳妥,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在预料之中,事后也不会后悔。
    春秋末期的范蠡曾为越王鞠躬尽瘁,辅佐勾践强盛了越国的国力,勾践雄心不断,想要称霸中原。范蠡在此时思虑再三,一是想君主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二是想功高盖主必遭祸患,三想退隐经商可求富贵安稳,于是带上家属悄悄地离开了。而和他一起辅佐勾践的文种却留恋富贵,被他所杀。范蠡思虑了走的理由和走之后的路,才有了后来的富贵且安。
    
    范蠡泛五湖(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再,斯可矣
    其实《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听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后,说了一句话:“再,斯可矣。”孔子的意思是:思虑两遍就够了。做事从来不思考、思虑不周全是鲁莽,但是想的太多就是首鼠两端、懒惰了。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就说过:“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用兵如此,生活更是如此,节奏如此快,最怕的就是想太多。
    想想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有人暗恋一异性很久,一直准备开口一直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最后真的开口的时候,却发现人家已经有男/女朋友了;有人在海外读书,一直想着回家看看父母,却一直没有时间,直到接收到家人患癌症的消息,才不顾一切地回家。
    
    吴起用兵(资料图 图源网络)
    相信你一定会发现,随着节奏的加快、任务的繁重,我们的心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很多事情,结果就是囫囵吞枣、每件事都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就像很多高中生写作文一样,不去思虑就下笔,想到什么写什么,最后发现驴唇不对马嘴,一片混乱,而真正得高分的,正是抽出几分钟做好了作文的提纲,顺理成章地写下去,真正把事情做得出彩的,也正是那些深思熟虑之后再行动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