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志频 侯门之贵,湘阴左家无疑是“富贵之家”。从发迹时起,左宗棠着意避开“富贵陷阱”,主要从三个方面教导后人“惜福保家”。 惜福保家(资料图 图源网络) 早年尽力让儿孙们经历、体验社会艰苦,在无依无靠中锻炼出真本事。 左宗棠发迹后,后人享福显而易见。身为陕甘总督之后,孝威在湖南受到官场与学界的特别对待。左宗棠写信告诫他:你年轻学浅,又无阅历,切记“凡事以少开口,莫高兴为主”。 1862年做上浙江巡抚,家人开支日增,经常伸手要钱。这时起,左宗棠开始意识到,家族成长路上出现了“富贵陷阱”。随着官品越升越高,亲戚、故旧、同乡、同年陆续找上门来,左宗棠不得不分心照顾。后人树荫乘凉的想法苗头,让左宗棠加紧对儿子的教育与引导,引导他明白世事之艰,成事之难。 左宗棠感到,有必要将自己多年来遭遇挫折的心路当作经验告诉儿子,让他提前掂出轻重。他说:古来功名振世的人,都在早年吃尽苦头,碰尽钉子,被社会反复锤打,练达了人情,洞明了世事;晚年得到办事权,才取得大成功。人见过少年老成,谁见过少年大成?社会现象如自然规律:天道不经过翕聚,便不能发舒;人事不经过历练,也不能通晓。《孟子》中有一章叫“孤臣孽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要得大成,要牢记六个字:“操心危,虑患深”。 世事洞明皆学问(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告诫儿子们:福泽不会长久,人只能自立自强。你们因为我,已经成了“世家子弟”,社会从此对你们多了吹捧。但你们心里应该明白,自己学业未成,能力暂时还跟不上,多听坏话没害处,若一味听好话,容易滋生“矜夸之气”、“纨绔之气”。此时,尤其要警惕,不要应了流俗,落入“富贵陷阱”。 后事安排以“中庸”为标准,不多积遗产,逼迫儿子们“勤俭持家,享下等福”。 1876年左宗棠年逾花甲。带着沉重心事,他开始回顾一生,安排后事。 他说:我们湘阴左家,世世代代家境清贫,历史清白,祖辈积德累善,之前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自得其乐,这是我们家族的幸运。这些年来,虽然我多次告诫你们,不要有做“官二代、富二代”的想法(沾染世宦积习),但家里还是出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家庭开支日增,出现不能抑制的势头。这是衰亡前兆。 左宗棠对自己死后的遗产分割第一次做出明确安排:从本年度陕甘总督的养廉银中拿出2万两,分成四分,每分5千两,分给四个儿子。孝威其时已经病死,其妻贺氏也忧伤而死,此份由孝威长子左念谦继承。其余3分给孝宽、孝勋、孝同。因为兄弟4家人仍合在一个大家庭里同吃同住,这份遗产需等左宗棠死后,4兄弟分家才能兑现。 耕读传家(资料图 图源网络) 限定5千两,左宗棠的用意很明确,儿子如果有本事,凭这点钱做本,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奋斗出来;即使能力有限,难以上进,但只要塌实勤恳,守好“耕读”家风,有了这笔钱垫底,不至于饿肚子。这比起寒门读书人,境况已经好出许多。“享下等福”而知足、自惜,就不至于因骄奢淫逸而败坏家风,让富贵之家沦落破产。 不积遗产,不是一时头脑发热的偶然想法,而是左宗棠积一生阅历与智慧的决定。 想法最早缘自左宗棠从冯钝吟一句话中得到的启发:“子弟得一文人,不如得一长者;得一贵仕,不如得一良农”。与其盼子孙后代有才华,还不如培养他有品格;与其望子孙后代做高官,不如从小教育他知民间疾苦,先做个实在的普通人。 后人盛衰不偏重看一世一代,而以家书立规,以祖辈世代所累积家风为榜样,着眼风化百代后人。 左宗棠的家教影响与家风熏染,在儿子一代中作用事实并不明显,原因除了古人的“儿子必须肖父亲”观念限制了儿子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自由,还因长子6岁起,他已离家在外,单纯言传,在“官二代、富二代”的现实面前缺乏说服力。左宗棠晚年深切地意识到这点,对儿辈不尽如意有所妥协。但他同时也看到了,只要不改家族定位、强化家风熏染,后人一定可以重新酝酿,族人一定有再次崛起的时候。 勤俭持家(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一家教的积极作用,在孝同身上最先发挥出来。孝同论天资不及孝威,但仅因22岁起,左宗棠带在身边教了一段时间,就凭真本事拼了出来,没靠父亲余荫。 “惜福保家”的家教,真正对家族发挥强大的作用影响,在家书出版之后。 民国期间,四子孝同步入晚年。他翻读父亲多年书信,对当年那些掏心入情、苦口婆心的教导,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他流着热泪,系统整理手头搜集的书信原稿,编成《左宗棠家书》出版,目的是让家人、亲戚内部阅读,以规后人。此书被左氏后人奉为珍宝,家人研究讨论,找出其中警句、箴言作为范本,子孙诵习,身体力行,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