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郭齐勇 采访者:张顺平 文字整理:刘源 2017年10月14日至16日,“当代新儒家与心学传统”高峰论坛暨第十二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在贵阳孔学堂召开,海内外学者云集,宏论迭出。围绕心学界定、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开展等系列问题,10月16日晚,腾讯儒学专访了2017年年度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心学研究与实践者郭齐勇教授。郭教授学养深厚,言思明敏,对心学独有钟情,对社会热忱关切,谈话娓娓道来,予人启发良多。 郭齐勇教授(摄影:黄盛裕) 以下为专访内容: 一、心学是相对理学而言的,它们目标一致,都是成德之教,但路径有别,理学强调从知识到道德,心学则重视当下即是,与佛教的渐修、顿悟可以类比。 腾讯儒学:郭老师您好!我们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心学,因此先请您结合研究与实践对心学做一个界定和诠释。 郭齐勇教授(以下简称郭教授):心学,它是在宋明之后,相对于理学而言,称之为心学。再往前追溯的话,孟子就是心学的典型,因为孟子讲良知,而且在中国现在,广义上也把孔子成德之教的体悟作为心学之源。当然,最典型的心学,还是指从孟子到陆王的思想。 中国思想传统中,孟子到陆王是比较能够开悟、强调生命的体悟这样一种传统。而且在成德之教、在修养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当下即是,良知的当下即是,当下的顿悟,当下的呈现。良知的当下呈现,这是心学的一个特点。相比较而言,程朱理学,小程子、朱子的理学在修养的工夫上,比较认同的是循序渐进的一种方式,相当于佛教的渐修;而陆王心学相当于佛教的顿悟,这样一种简易直接的方式。有人说陆王心学比较适合一种根器比较高的人作修养,程朱理学比较适用于大众化的、普遍性的由知识到道德这样一种修养方式。我想理学和心学的不同大概在这里,它们的目标都是成圣成贤,但是过程、手段、工夫、进路有所不同。 腾讯儒学:如果对心学从伦理学和形而上学两个层面去做阐释的话,您会怎么样解释? 郭教授:您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心学和理学以及儒学的其他学派,比如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派等等,都有不同的进路,但是从形上学来说,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追求一种圣贤的人格。圣贤人格它是形而上层面,它不只是一个伦理的层面。形而上层面的,或者说终极层面的追求,它和形而下不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是我国古代传统,《易》学传统。在道的层面上,成圣成贤。在佛学传入中国以后,我们学习佛学,儒学在形而上层面有一个提升,把为道和为学区分开来。伦理层面,它就是一种日常生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样一种日常生活的关系,希望日渐健康。伦理层面是一种普遍性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传统是五伦,今天可以发展为六伦、七伦,可以加上同事一伦,群己一伦。 就您刚才提出的问题,我觉得心学和理学的区别更凸显在形上层面的达成的方式,就是从天道到人事下贯的方式、从中庸到高明上达的方式有所不同。比方说,理学它是通过渐修的路子,慢慢地积累、慢慢地达到成圣成贤的目的。而心学呢,当下就可以,通过良知的一种体悟,当下、即刻,就可以成圣成贤。这是极高明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形上学这一块,伦理学这一块,它们都有所不同。一个叫“尊德性”,一个叫“道问学”,程朱是“道问学”,陆王是“尊德性”。同时呢,程朱也不是不“尊德性”,陆王也不是不“道问学”,偏重有所不同。 王阳明先生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腾讯儒学:在儒学的概念里面,心与性是怎样界定的? 郭教授:儒学的概念里,“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的传统。本心、本性,心和性是打通的。孟子的传统是即心言性。你看孟子讲人性善,但其实他讲的是心善,不是讲的性善,他是通过心善来讨论性善。他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就是仁德的端点、萌芽。他讲恻隐之心,是通过心的爱、心的善,来讲人性本善。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心学它把心和性联系起来,打成一片,它们是等价的。但是,理学的传统中,因为朱子特别强调“性即理”,陆王强调“心即理”,我心中就有宇宙这个道理,我的本性就是理,所以说两者有所不同,不同在于理学家比较分辨心和性,虽讲“心统性情”,他还是以性为主,以性德、性理为主。而心学家呢,他用大其心、用本心、本体来涵括了心性两者。 腾讯儒学:佛学《大乘起信论》里面讲一心开二门,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尚书》里面讲人心和道心,对比佛学的二门,儒学里面有没有相应的表述?儒学的心与禅宗的心相比有何异同? 郭教授:有。其实《大乘起信论》应当说是中国人的创造,这是一桩学术公案。心真如门,心生灭门,其实一个就是体,一个就是体中有用。一个体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体就是一真法界的一种最高的一种存在。一个用是什么呢?生生灭灭、灭灭生生的这样一种现象世界。一个是本体界,一个是现象界。我们讲儒学的心,它是道德心,本体的道德心为主,它把道德心上升到本体的高度。佛学的心,我觉得它有一种超越的心,你想想贤首宗(华严宗),它包罗万象。我认为,它这个是超越的心。我们不能说道德心没有超越性,也不能说超越的心没有道德性。在儒学的意义上讲,张载讲“大心”,“大其心”,它也有超越的一面,陆王也有。但是我是觉得佛教的超越面更好、更强一些;儒学由于入世的性格,它的道德心更强一些。它要转化为现实的人生,现实的世界,现实的社会,它要把现实社会的一些丑恶,转化为美好的东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