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没有勇气的人,在困难面前怨天尤人,因循守旧不知道如何破解难关。而真正有勇的人,遇事刚柔并济,曲折迂回,迎难而上,往往都可以解决掉难题。 “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庸俗之人,喝酒以后胡言乱语,甚至耍酒疯,闹得场面尴尬。而能够自我克制的人,有时会在此时流露心底的感慨,或谈理想,或谈挫折。因此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 “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观察对方面对利益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的节操。节操高洁之人,对不义之财绝不享用。《孟子》有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之财,数额再大,终究逃不过清空的一天。相反,如果以自己清廉的节操辛苦获利,则利虽小,也是可以久享的。 “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在拜托对方办事时,还可以由此观察对方是否能如约办到。如果一个人答应对方的事办不到,他会诚意向人道歉,有时甚至会推荐能办好事的人。虽然此时他失信了,但反而彰显出他的品质。 结交好的朋友,任用适当的人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大获裨益。 诸葛亮“观人七法”(资料图 图源网络) 刘伯温:时机,决定命运 刘伯温,即刘基,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 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也。” 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刘伯温曾预言未来中国,明代刘伯温的预言确实用隐喻的方式预言了今后数千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就是著名的刘伯温《烧饼歌》。 有一次太祖朱元璋正在吃烧饼,突然刘伯温求见。 朱元璋想考一考刘伯温到底有多大能耐,究竟能神到何种程度。于是用盘子将烧饼盖住,然后恩准刘伯温晋见。 刘伯温到殿之后,朱元璋问:“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盘下是何物?” 刘伯温面不改色,手指捏算了几下回答说:“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依臣之见这碗中乃烧饼也。” 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夸赞刘伯温乃百年不遇之奇才。 因为这件事烧饼歌便被传颂开来,而且烧饼歌里的预言也都一一验证,可谓是神乎其神。 大明王朝成立后,刘伯温遇到了和张良同样的问题。但两人的境遇却完全不同。 尽管神机过人的刘伯温为了自身的安全,曾数次固辞不愿受爵,后来无奈被封为诚意伯之后,又马上急流勇退。 可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到底又能退到哪儿去? 再说,他也没有完全做到全身而退,这样恰恰就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刘伯温:时机决定命运(资料图 图源网络) 在孔子看来,时也,命也。不管“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其核心还是一个“时”字。即时机决定命运。 刘伯温生在明朝,最后郁郁不得志,就是因为他始终被怀疑当过元朝官员,会摇摆不定,难以得到重用,最后还被怀疑叛国,这注定了他最后凄惨的命运。 刘伯温可谓不得其人,不得其时。 而张良可谓得其时,当时秦国已经而且一定会被灭掉的,但张良却不得其人。 相应的,诸葛亮是得其人,但不得其时。 而姜子牙是得其人,得其时,姜子牙正好处在殷商气数已尽,纣王要把商朝灭掉之时。 所有这一切,都是时势造就的。 时也,命也(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老子《道德经》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菜根谭》言:“退即是进,予即是得。不与人争常得利,能退一步常进百步。” 姜子牙之所以能功德圆满,是因为有分封制,可以封邦建国,不再身居庙堂,这是一种大退。 而张良面对君主专制,退隐即是善终。 至于诸葛亮,虽然未退,却不失为从帝师军师向行政官僚转化的范例,勉强可以算是一种退。 刘伯温刚好相反,他既没能真的退,也没有完成从军师向丞相的转型。 古人云“此一时,彼一时也。”时一变,整个情势就随之变了。 一件事情,当时去做非常顺利,时间一拖就错过了,明明是好事也会拖成坏事。 同样的道理,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情况下,硬要去做也不会成功。 所以,我们中国人知道一定要守时待命。 即使一切都准备好了,还是不能动,一定要守到那个时。时一到,马上就出动,自然很快就完成了。时没有到就动,别人都知道你要干什么了,你反而干不成事,就是这个道理。 转自丨“京博国学”(微信ID:jingboguoxue)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