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格物穷理第四【完整版】 一、学《易经》一定要知道随时变易 现在继续跟大家讲怎么样来读《易经》。 我们在上一讲里面已经跟大家讲过,伊川他在《周易程氏传》里头写的《易传序》的要点。我在这儿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要叫他为《周易程氏传》或叫《程氏易传》呢?因为很多人也称它为《伊川易传》。当然执笔的人是伊川没错,写这一本书的人是伊川。伊川在六十六岁的时候,花了一年的时间,他那时候正落魄,被发配在涪陵,六十六岁的时候,他就在艰苦的那一年写下了《易传》。但其实,伊川的东西都是跟他的哥哥分不开的。 大家要知道,他们兄弟两个人从小就一起读书、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我记得大概他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到东京(开封府)的兴国寺,那时候张载在东京是坐在虎皮上讲《易经》,然后遇到他这两个表侄儿,他们论了一天的《易经》之后,张载一回去就把虎皮给撤掉了,跟他的弟子说,从西京(洛阳府)来了两位程夫子,他们《易经》读得比我好,你们可以跟他们好好学习。两位程夫子因为受到濂溪先生的开导,濂溪先生他写的《通书》,他写的《太极图说》,肯定对两位程夫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有这一层关系,两位程夫子从年少的时候就开始研读《周易》,而且在二十多岁,估计是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得到他的长辈,也就是他的表叔——张载高度的赞赏。 明道五十四岁就死了,伊川在六十六岁——一个人思想的成熟期大概就在五十出头,也就是他思想的规模、格局、深度都表现出来了。所以说,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这个《易传》,称它为《伊川易传》不是很妥当,还是称它为《周易程氏传》会比较恰当一点。因为伊川活得比较久,所以他可以把他们兄弟共学所得的意见笔之于书,表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程氏传》里头。所以称它为《伊川易传》,我觉得并不是很恰当的称呼。 好,那在这里,我们把这个《易传序》讲完了,我们现在来看。 程夫子说:“知时识势,学《易》之大方也”,也就是说,你要了知这个“时”,大家知道,在《易经》里面讲的最重要的就是“时”;“识势”,也就是认识那个形势,你要了知这个卦时,认识形势,这是学习《易经》最主要的方法。 大家要知道,“知时识势”,如果没有时间的因素的话,任何的变化都不可能,大家说是不是?你要变化,一定要有时间的因素才会变化,如果你把时间的因素抽掉了,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你要学《易经》,一定要掌握住时间这个因素。在什么时候该怎么做,不同的形势之下就要有不同的做法,但是不管怎么样做,我们都离不开大道,这就是“随时变易以从道”的道理。 二、在《易经》里“中”比“正”还重要 好,接着我们来看。 他说:“诸卦二五,虽不当位,多以中为美”,他就说,在《易经》六十四卦里头,第二爻跟第五爻——大家记住,《易经》所谓“第二爻”就是从下面算起来第二爻,“第五爻”就是从下面算起来第五爻。在《易经》里面,我们随便看一个卦,画卦你一定要由下往上画,这个叫做第二爻,从下面往上算,这就是“二”,这就是初、二、三、四、五、上,所以,“第五爻”就从下面算起来第五爻,这就是我们画卦要由下往上画的原因。 好,第二爻跟第五爻,如果不当位,什么叫“不当位”?像这个叫“九二爻”,也就是说在第二爻是个阳爻叫“九二爻”。“二”、“四”、“上”就是阴位,“初”、“三”、“五”就是阳位,大家要记住,阳爻居阴位这样叫“不当位”。像第五爻,这叫“六五”,为什么?因为第五爻是个阴爻,所以叫做“六五”,“六”就是阴的意思,它是阴爻居阳位,所以“九二”跟“六五”是“不当位”的。 他说,虽然“不当位”,但是都“以中为美”,大家要记住,在《系辞传》里告诉我们,“二多誉,五多功”,也就是说,在《易经》里头,第二爻跟第五爻基本上都是好的,也就是第二爻都可以得到美誉,第五爻都可以建功立业。 他说:“三四虽当位,或以不中为过。”说第三爻跟第四爻,就算你“当位”的话——大家看看,这第三爻、第四爻,我们这里画出来的,刚好都“不当位”,——因为第三爻“当位”,就算你“当位”,也不好,第三爻“当位”就是“九三”,第四爻“当位”就是“六四”,也就是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因为它不“中”,第三位就“过中”了,第四位还“不及中”,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 在《易经》里面,“中”比“正”还重要,“正”就是“当位”的意思,所以说“中”是最重要的,所以说“九二”和“六五”大部分都是好的。所以说,大家要记住,《易经》里面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你要“中”,“中”比“正”还要重要。 三、读《易经》绝不可舍弃卦爻辞 好,我们再来看。 伊川他到六十六岁才把《易传》写出来,他写出来,也不流出去。学生就问他,说老师你那个《易传》已经写完了,怎么不拿出来?大家知道吗?那时候伊川已经七十出头了,伊川总共活到七十五岁。他说我想我现在身子骨还很硬朗,还可以再修改它,所以他不轻易外传的。伊川的《易传》是到他死的时候,才传给尹焞和张绎这两个学生。所以说,伊川他写这个《易传》是很神圣的。 大家想想看,他们兄弟二十四、五岁,《易经》的造诣已经被北宋的大儒张载称赞说,我以前讲的《易经》都是胡说八道,从西京来的这两位程夫子学得比我好,要他的学生去跟两位程夫子来学。伊川二十四、五岁就已经有那么好的《易经》造诣了,又隔了四十多年才把它笔之于书,笔之于书之后又不轻易拿去印,到死了之后,才交给他的两位学生,尹焞和张绎。 所以说,伊川他怎么说?他说,因为我觉得我的身体还不错,还可以再把它改得更好一点。但在另外一个场合他就说了,他说我这一本《易传》“只说得七分”——我这一本《易传》只讲出七分的义理而已,“后人更需自体究”——后面的人,你如果要去了解《易经》的话,你还要自己好好去体认、去探究。 其实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读书一定要跟自己的主观的经验结合起来,你才会读进去,否则的话只是光读没有用,是吧?你看,程夫子早就告诉我们了,你在读《论语》、读《孟子》,要读出味道,你就要把《论语》里面的学生在问,就像你在问一样,孔圣人在答,你就好像亲自在旁边听一样,这样你才会真的学有所得。 所以说,读《易经》,《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它的读书方法,大家记住,要“中”,也就是第二爻第五爻最重要,然后你读《易经》要懂得“时”,懂得“随时适变以从道”,不能一成不变。这是读《易经》最重要的。 然后“辞、变、象、占”里头,你如果舍弃了卦爻辞来讲《易经》,那都是胡说八道。我为什么要讲这一句话呢?有很多人说他讲的是“先天易学”,什么叫“先天易学”?他们认为孔子写的《易传》,这个已经是“后天”的了。为什么?因为他认为文王、周公父子所系的卦爻辞这个就是“后天”的,而孔子针对卦爻辞来解释,不是针对“后天”的东西来解释吗?所以,他们讲“先天”是什么?“先天”就是六十四卦的卦画。 但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先天易学”这个词是从哪里开始?是从北宋的大儒邵雍开始的。但大家不要忘记,邵雍虽然讲“先天易学”,大家要记住,邵雍可是把孔子的十翼,像《系辞传》、《说卦传》,读到滚瓜烂熟的程度。大家想想看,后面的人就胡说八道,讲他是“先天易学”,连《周易》的卦爻辞都不讲,孔子写的《易传》更不用讲,只看着八卦就胡乱去配五行,你说这样《易经》可以作为“群经之首”吗? 所以说大家要记住,你要学《易经》,一定不能舍弃卦爻辞,尤其孔子的《易传》——孔子所写的“十翼”,你更不能把它放在一边。因为你把它放在一边的话,讲句实话,《易经》之所以能够成为“六经”,成为“群经之首”,不就正因为孔子作“十翼”的关系吗?所以说,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谨记在心。所谓的“先天易学”,舍弃了卦爻辞,那是完全不可取的。 所以伊川在《易传序》里面特别提到,他这一本《易传》之所以要作,所要传的就是“辞”,你可以“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而“象”与“占”就在这个里面了,所以说“辞、变、象、占”全部都在里头。 好,我们如果按照这样来读《易经》,基本上你就不会出格了。 四、六十四卦排序暗含玄机 所以说,在这里,我们要进一步来跟大家讲,横渠先生他在这里也特别讲了一句话,他说:“《序卦传》不可谓非圣人之蕴。”他说《序卦传》——什么叫《序卦传》?孔子作《十翼》,也就我们一般来讲所谓孔子的《易传》,这“十翼”是指什么?《系辞传》有上、下两篇,《象传》有上、下两篇,《彖传》有上、下两篇,这样就六篇了,其它呢?还有《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还有《文言传》四篇,加起来十篇。这个《序卦传》是在讲什么?《序卦传》就是在讲六十四卦的卦序是怎么排的。 打个比方,我们看,《序卦传》里面有一段文字就非常地经典,它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一段文字,言简意赅。大家想象看,第一句,是不是要“有天地才有万物”?如果没有天地,万物不得长养。再来,“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大家想想看对不对?很有道理哦,因为有万物才开始会分阴阳。有男女然后才有夫妇,这一点太重要了!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你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也都是这样,人类社会最早是什么?是母系社会,也就是说,小孩子知道妈妈是谁,不知道爸爸是谁,因为那时候还没有一夫一妻制,对不对?所以说,有男女之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之后,才有父子。大家看看,你如果还是母系社会,基本上都是进化程度还比较慢一点的。比较进化的社会都已经变成父系社会了,也就是已经有夫妻关系了。好,有了父子之后才有君臣,有了君臣才有上下,有了上下礼义才有所措。 所以《序卦传》就是在讲为什么“乾”卦后面就是“坤”卦,接着就是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这样一直接下来。为什么这样排?我在这儿要告诉大家,《序卦传》,有人会批评某些地方讲得勉强一点,所以说,大家知道,王弼的《易注》,他只是注《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跟卦爻辞不能分开的是什么?就是《彖传》、《象传》还有《文言传》,至于其它,《系辞传》、《序卦传》、《杂卦传》,他都没有去注了。 所以说在这种情形之下,后来就有韩康伯来补注,因为《周易》经、传要齐嘛,你怎么可以《系辞传》那么重要没有注解呢?这个《序卦传》,韩康伯在注《序卦传》的时候就说,《序卦》不是《易经》的蕴,“非《易》之蕴”——什么叫“蕴”?“蕴”就是一种比较模糊的,一种“蕴藏”的“蕴”。韩康伯是第一个对《序卦传》的正当性提出质疑,说它不是《易经》的“精蕴”。 但是濂溪先生就有意思了。他说,你说《序卦传》不是《易经》的“精”还可以,你说它不是它的“蕴”,那就不行,为什么?“精”是指精华,“蕴”是精华旁边的,虽然没有精华那么精粹,但是也是有点意思才叫“蕴”嘛。 好,所以说横渠先生就按照濂溪先生这一句话,说你说《序卦传》不是“精”还可以,你说它不是“蕴”,那就不行了,所以横渠先生接着发挥,说《序卦传》你不能说它不是“圣人之蕴”,你说它不是“精”可以,但是它还是“蕴”的,他怎么说?“今欲安置一物,犹求审处,况圣人之于《易》?其间虽无极至精义,大概皆有意思。”什么意思啊?他说,像我们今天,打个比方,我们买了一具冰箱,买过来,这个冰箱要放在哪里,你也会考虑一下吧?不是放在厨房,就是要放在客厅,对不对?因为放在厨房方便,我要煮东西,放在客厅,因为冰箱里面也可以放很多可以吃的东西,但放在客厅,你要放在哪里才不会影响整个客厅的布局?你都会考虑啦!何况圣人要安排六十四卦的顺序呢?对不对? 大家看看,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乾、坤是最开始,乾、坤就是天、地嘛,“上经”结束是坎、离,坎、离就是水、火,大家看到了吗?然后“下经”一开始,它就是咸、恒两卦。大家看看,“咸”跟“恒”都跟乾、坤、坎、离无关,也就是由“八经卦”里头除了“乾、坤、坎、离”,其它四个卦组成了“咸”卦跟“恒”卦。而《易经》最后结束“既济”跟“未济”,大家看看,就是“水”跟“火”两卦组成的。更有意思的,“既济”卦排在第六十三卦,“未济”卦排在最后,那更有意思了,表示什么?还没结束,未完成交响曲,大家看到了没有?所以说横渠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序卦传》,这中间虽然没有极至的经义,但大概都有点意思,像我刚才讲的不就有点意思吗?所以这个《序卦传》把它讲出来说,为什么这个卦之后是那个卦,那个卦之后又接着什么卦,讲出来还有点意思,所以说这一点是横渠针对韩康伯讲说《序卦传》“非易之蕴”所作的批评,这个值得我们来参考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