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秦汉至隋唐的历史 秦汉时期 汉长安城仍在继续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对城内布局的认识比以前更加全面、翔实。湖北随州周家寨汉墓中发现了数量较多、保存良好、文字清晰的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对于研究我国西汉时期的数术史、风俗史、社会史等提供了新材料。云南大理祥云大波那遗址发现的墓葬,在云南的战国至西汉时期属大型墓葬,为滇西地区为数不多的高规格墓地,出土280余件(套)铜、铁、锡、陶、石、木和藤或竹编器,对于探讨、研究云南洱海区域昆明族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内蒙古和林格尔盛乐经济园区发现战国、汉代等时期墓葬,为进一步研究黄河北岸古阴山南麓的城镇建置、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关系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霍洛柴登古城发现西汉王莽时期的大规模铸钱作坊遗址,对研究我国西汉及新莽时期的货币制度、冶铸技术等有重要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城址考古方面:汉魏洛阳城北魏宫城四号建筑遗址进行的大面积发掘,确定了该座基址就是文献记载的“太极殿”遗址,对其建筑规模、形制结构、保存状况和时代有了较为具体准确的了解;通过连续数年的发掘,明确了北魏太极殿建筑群的平面布局及其对后代皇家宫殿制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同属北魏时期的山西太原晋阳古城考古获得显著成果,基本探明西城的城垣四至;勘查还发现城墙豁口3处、建筑基址5处、手工业作坊遗址1处等遗迹。在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发掘中,揭露出一处较完整的官署建筑基址,可能是起草诏书、政令的中书省所在。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揭露出蜀冈古代城址北城墙西段城门遗址,初步推测该门址可能与隋芳林门有关,特别是不晚于战国时期的木构水涵洞遗存,结构考察,实属罕见;自战国以宋代遗迹的发掘,为认识扬州城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在对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区的益州城址部分区域的发掘中,发现了始建于隋朝的人工湖“摩诃池”遗迹和唐宋时期繁华地带的商业区遗址,有助于研究益州城市发展的历史。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十六国大夏国都统万城、陕西省眉县柳巷城址、浙江宁波句章古城考古调查与勘探等资料也都值得关注。 佛教考古方面:邺城遗址核桃园1号建筑基址的继续发掘,明确了这座大型皇家寺院的平面布局。山东临朐白龙寺发现一组北魏末至东魏年间的寺院遗迹,出土精美佛教造像。甘肃省泾川大云寺附近的寺院遗址考古发掘,清理佛教造像窖藏坑2个,出土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还在山西太原北朝晋阳古城附近,发掘了童子寺佛阁建筑残迹和精美的壁画及石质佛雕像。 墓葬考古方面:山西忻州市九原岗北朝壁画墓虽被盗掘,但从墓葬墓道两侧清理出240平方米保存较好、规模宏大的壁画,内容丰富多彩,有流云图、狩猎图、出行图、星像图等;这些画面含有的信息,对研究北朝时期的社会、民族、文化、生活、军事等都有重要意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陕西华阴市发现一座未受盗扰的唐代墓葬,墓主人为唐高宗时期敦煌县令宋素与其夫人王氏同穴合葬墓。在杜陵东南两公里的少陵原上,发现了唐玄宗时期尚书右丞韩休与夫人柳氏的合葬墓;墓壁有朱雀、玄武、高士、乐舞等壁画,其中北壁东部的独屏山水画,是目前发现唐代最早的独屏山水画。 ![]() 西藏曲踏墓地出土的彩绘刻划纹陶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故如甲墓地和曲踏墓地位于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发掘出了仿穴居洞室墓,其形制之独特,埋藏之深度,在国内尚属首见。墓中出土的丝织物、黄金面具、铁剑、鎏金铜器、银器、铁器、陶器、特别是“天珠”等精美的随葬品,对于我们认识在吐蕃王国之前称雄藏北地区的古代象雄国的社会生活面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材料,并显现出当时西藏高原的人们与中亚和印度等地区之间可能存在广泛的交流。 在西藏都兰县热水发掘了大约30座吐蕃时期墓葬,包括石室墓、木椁墓、砖室墓和土坑墓,发现有人殉、殉马坑。最大的墓葬为竖穴土坑木椁墓,所用柏木相当粗大,出土了木棺板、干尸等,封土上有土坯砌墙。砖室墓用宽板形砖砌筑,并有木梁。墓葬出土器物有较多的灰色夹砂陶器、纺织品,料珠等;其中发现的刻古藏文卜骨、古藏文木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