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新伟 1926年2月5日,腊月二十三,小年,京城内家家户户辞灶忙年。32岁的清华学校研究院讲师李济却匆匆收拾行囊,踏上旅途,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筹划已久的晋南考古之旅。他怀里装着两封给山西省长阎锡山的信,分别为清华校长曹云祥和时任清华学校研究院教授的梁启超所写,他心中装着的是以这两位学术大师代表的整个中国知识精英界的厚望:以现代考古学确认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重建中国古史。这次考古调查的结果,是当年10月至12月对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这次意义深远的发掘开启了以考古学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国古史重建的新纪元。 此后,在整个二十世纪中,一代又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们矢志不渝,“上穷碧落下黄泉”,一直为完成中华文明探源的使命而努力。至70年代末,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已超过六七千处,大规模的调查发掘遍及全国,新的发现丰富多彩,文化类型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日益深入,各地区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逐渐确立。80年代,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中的反山和瑶山遗址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以及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女神庙”和积石冢的发现惊动学界,大型人工建筑和精美玉器,引发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地点和标志的热烈讨论,中华文明探源的新高潮呼之欲出。 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项目开启,多学科结合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为项目的核心部分。项目实施10余年来,对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20多处公元前3500年至1500年的都邑性遗址和中心性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以翔实的考古资料,生动描绘着中华文明起源的壮丽画卷。 西坡葬礼 公元前3300年左右,盛夏,河南西部庙底沟文化的一个大型聚落里,一位重要人物停止了呼吸。季节的推测则是因为墓葬的填土里面有野茉莉的幼小果实。我们的主人公死在野茉莉刚刚结出果实的时节。事情发生地是现在的河南灵宝阳平镇铸鼎原边上的西坡遗址,不过是晋陕豫交界地带的一个普通村落,但当时是声名远扬的庙底沟文化的核心地带。该文化以其灿烂的彩陶闻名于世。庙底沟风格的彩陶在中国史前各主要文化区均有发现,显示出强大的扩张力。 探源工程的实施为揭开庙底沟社会发展和彩陶扩张之谜提供了契机。2000年起在铸鼎原地区展开的调查发现了包括西坡遗址在内的21处庙底沟时期聚落,表现出明显的聚落等级差别。2000年至2011年,对中心性聚落西坡遗址进行了七次发掘。在其中心部位发现了大型半地穴房址,其中F105室内面积204平方米,外面有回廊,占地总面积500多平方米,为当时最大的单体建筑。建造一座这样的房子需要100个壮劳力工作3个月。 灵宝西坡遗址的庙底沟时期特大型房址,F107,也应是遗址的特殊场所。(西坡考古队供图) 这些位于聚落中心、规模宏大、工艺复杂的建筑应该是公众聚会场所。西坡及其附近的居民,在特定的时刻,会汇聚到西坡的中心广场,进入这些建筑。他们先要走过狭长的门道,迎面是烈焰腾腾的火塘,绕过火塘,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红色大厅:红色的地面、红色的墙壁。重要的仪式即将举行,仪式应该有一个很有身份的主持者,我们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位主持者,他的死,在5000多年前的那个夏天肯定是一件大事。消息很快会传遍铸鼎原的21个聚落,还会传到更远。很多人开始忙碌起来,准备一场盛大的葬礼,因为葬礼是表达社会身份,维系社会组织和秩序的重要节目。 考古资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这次葬礼的细节。整个殓葬大致是从尸体处理开始的。同时,开始准备葬礼的用品,包括覆盖墓室的木料、麻布,仪式用的朱砂,当然还有随葬品。墓圹的修建也开始了,长约5米,宽约3.4米,现存的深度近2米,出土量约20立方米,需要10个壮劳力工作5天。还要准备一种特殊的用品:泥。这座大墓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全部用特制的泥填埋。泥中很可能被有意掺杂了芦苇及其他至少13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 隆重的葬礼开始了,包裹好的墓主人先被放置在墓室中。随葬品被放置在脚坑内。木板封盖住了墓室和脚坑。木板上铺盖了麻布。墓坑被特制的泥填满。墓坑中挖出的约20立方米土,很可能被堆成底部直径5米、高3米的封丘。隆重的葬礼结束。在这一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程序繁琐的葬礼的中,奢侈的随葬品并不是主角。墓中的随葬品相当简陋,唯一表示身份等级的是这两件大口缸。专家提取了墓主人盆骨内地土样。经过检测,他腹内与吃猪肉有关的寄生虫明显多于其他人,说明他吃猪肉的机会远远比一般人多。 我们的主人公生是庙底沟社会等级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史前时代涌现出的第一批领导者的一员。公元前3300年前后是中国史前时代灿烂的转折期,各地区都在上演着社会加速发展的大戏,涌现出自己的领导者。探源项目中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和牛河梁遗址都可以看到他们的遗迹。各地的领导者们明显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身份和等级,以不同的策略维护自己的统治:或依靠宗教权威、或依靠世俗权力,或依赖财富和奢侈品,或依赖主持公众事务。这些朝气蓬勃的领导者们还有着强烈的探索远方、相互交流的欲望。密切的交流使得各文化区形成着共同的价值观、宇宙观和天下观,逐渐在文化上形成一个整体,严文明先生称之为“重瓣花朵”,张光直先生称之为“中国交互作用圈”和“最初的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