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奎高 如果说五十六岁以前的李渔是以卖文、出版为主,那么,从五十六岁起,李渔便是献艺卖文并走向了戏曲事业的顶峰。五十岁以前,李渔最大的两个梦想是:一个儿子、一个自己的昆剧家班。 五十岁时,他的第一个梦想实现了,有了第一个儿子。康熙五年初春,五十六岁的李渔第一次赴京便在京城朝野刮起了一阵“李渔旋风”。各府衙竞相宴请,李渔献文、献联、献艺,大展其才,众官员为之倾倒,交相赞颂。李渔在京都逗留半年,就在他准备满载而归时,刚刚兼任陕甘总督的兵部尚书贾胶侯来到李渔寓所,诚心邀请他去陕甘一游。也正是贾胶侯的这一邀请,让李渔组建自己的家班梦想得以实现。 李渔(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李渔的西北之游,不仅一路受到了各地豪门的热情款待,春风无限。更重要的是他先在山西平阳得到了观察范正和知府程质夫赠送的乔姬,后又在甘肃兰州得到了巡抚刘斗赠给他的王姬。李渔之所以在众多女子中选择了乔、王二姬,不光是因为她们的貌美,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的貌相,李渔以他独特的导演目光认为乔姬娇小柔美,适合扮演旦角,而王姬虽性更柔,但其相貌更宜扮演小生。这从后来李渔在《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中可以得到证明:“复生未读书而解歌咏,……性柔而善下,未偿以聪慧骄人。再来之柔更甚,尝以嘻笑答怒骂,殴之亦不报,有娄师德之风焉。……予爱其风致,即不登场,亦使角巾相对,执尘尾而伴清谈,不知者目为歌姬,实予之韵友也。” 乔、王二姬的来临,让李渔组建自己家班的梦想得以实现。也许是天助李渔,正在他担心西北无人可传昆腔的时侯,偏偏让他侥幸遇到了一位已经七十多岁、流落在这里的原在肃王府唱戏的金阊老优(苏州老戏人)。这让李渔喜出望外,立即邀请老优授曲习歌。更令李渔出乎意外的是,乔、王二姬虽为北方女子,且识字极少,却聪慧过人,习曲三天,即被老优惊呼为“天人”,几个月后,北方语音尽改,满口姑苏侬语,师谓“青出于蓝,我当师汝矣。” 由此,李渔认为组织家班的条件成熟了,他以乔为旦、王为生,其余脚色,则有诸姬扮饰,自己亲自操笛,开始排练昆曲。“于自撰新词之外,复取当时旧曲,化陈为新,俾场上规模,瞿然一变。初改之时,微授以意,不数言而辄了。朝脱稿,暮登场,其舞态歌容,能使当日神情活现。”这是李渔对于家班初建时的描述,其喜悅之情溢于文中。 由此开始,李渔的昆曲生涯走向辉煌。李渔的昆班不仅为中国昆曲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职业昆班之一,李渔也成为中国古代戏曲史上集编、导、演、班主为一生的第一人;而李渔在其流传下来的近二十部传奇及其所订的曲谱,更成为现代人学习、研究昆曲的瑰宝。 李渔对昆曲的传播普及、推广提高起到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