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尽孝从爱身修身做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张德付 参加讨论

    儒家的身体观
    (本文摘自青年学者张德付所著《常礼述要》,由作者授权腾讯儒学独家连载。)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这是我们生活中极少思考,却并不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豁达的人会说,身体不过是一副臭皮囊。而略事思索之后,他也许会说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话来。臭皮囊说是佛家对身体的观念,它与儒家对身体的观念迥异,却也已经深入国人的心髓。佛家之所以持此种观念,乃是要破去我们对自身的贪恋、执着,也由此观念而衍生出一种修行的法门,谓之“白骨观”。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家认为,我们的身体是父母所遗,至可宝贵,重逾千金,故称人子为千金之子。我们的身体是“父母全而生之”的,作为人子,在生命终了时,应当“全而归之”,才算是尽孝。如此,我们就能理解曾子临终的行事。《论语》记载: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启手启足,即是命弟子掀开衾被,检视自己的手、足。曾子既确认自己到了“全而归之”,乃放下心来。战战兢兢,正是为人子者立身于世,唯恐身体受到损伤的一种表现。后来,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更进一步阐发了此种观念,说:“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出言,不敢忘父母,自然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损伤既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精神上的,即所谓“不辱其身,不羞其亲”。鉴于此,儒家做出了很多礼仪规定,来指导人的行为。如《礼记》说:
    为人子者…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登高临深,易至颠溺,近于危险。苟訾苟笑,易招反讥,近于羞辱。所以这些都是要杜绝的。俗语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正是为防堂檐下掉落瓦片,损伤身体。孟子也说“知命者不立乎严墙之下”,就是不站立在危险的墙壁下面。对于那些不珍视自己身体,草率行事,以致丢掉性命的人,儒家认为不值得同情。故《礼记》说:
    死而不吊者三:畏、压、溺。
    有三种不幸去世的人,儒家认为不必去吊唁,其中压是指为严墙压死者,溺是指不用舟船,游泳渡河溺水而亡者,因为他们忽弃父母遗体,以身行险。
    《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其根本乃是修身。故《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既如此珍视身体,若无一套系统的修身方法,那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由于容礼的失传,遂致儒家修身之说虚悬孤落,全无着手处。我们今天重建容礼学,正是为了恢复儒家的修身之道。
    作者小传:
    
    张德付,字子闵,号继周者。安徽人,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主要研究儒家经学,致力于中华礼乐的研习与复兴,对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学尤有独到之见。
    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