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平江私塾教育何以保存至今?(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微教育学公众号 何冰 辛专 张鸣文 参加讨论

    平江私塾读书声
    平江地处湘鄂赣交界的湖南一侧,汨罗江从城中穿过,有山有水,风景秀美。平江的出名,在于当年彭德怀的平江起义。在平江,私塾教育被称为“教老书”,是个非常平常的事情,四乡几乎都有教老书的,越是偏僻的山区,教老书的就越多。
    当然,现在的平江乡下,有捻着山羊胡子的教书先生,却不穿长衫,有“各逞好喉咙”的学生,只是脑后没有辫子。跟我们正常的学校不一样,“教室”里没有黑板,私塾没有年级之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时老师“单兵教练”,根据学生的程度而单独授课,教完了就自己背书,有念《三字经》的,也有念《论语》、《孟子》甚至《左传》的,大家念起书来,七嘴八舌,各说各的,汇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片什么也听不出来的嗡嗡声。和鲁迅文章中描写的一样。私塾的课本大多是线装的古书,以四书五经居多,在一位私塾老师的书架上,我还发现有《六言杂字》这样完全以农村常用字为内容的传统蒙学课本。还有一些课本是老师自己用蝇头小楷抄的,比如一位名叫余干旋的先生就抄了一本《选录古文》,辑录了一些先秦、两汉以及若干韩(愈)文,从中可见私塾教学的艰难。另外,在私塾选用的课本里,甚至有民国时代北新书局出的活页文选。
    很有意思的是,在平江私塾的课本中,还有一些老师自己编的东西,如平江长田乡高坪村的82岁的彭熊滨老人,就自己编了一本。课本没有名字,但里面设了天文、望雨、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祖孙父子、兄弟、夫妇、叔侄、师生、朋友宾主、婚姻、女子、外戚、老幼寿诞、身体、衣服、人事、珍宝等条目,分别解说,有的条目下面还有问答题。
    对对子和学应酬是平江私塾学习的重点。对对子是传统私塾必修的课业,开笔作文,就是从对对子开始,一般要从一字、二字、三字对上去,一直对到七字,用鲁迅的话来说,叫做“对课”。至于学应酬,即在村人婚丧嫁娶和祭祀的时候唱礼,主持仪式。还包括办这些事情所有的文书,即各种联、帐、文告的书写张挂。分为祭祖礼仪、丧礼礼仪、婚礼礼仪等等,有的功夫深的先生还教祭神礼仪。学应酬关键是背熟各种仪式过程,懂得一应文书格式,老师还时常带领学生实习———参加各种礼仪活动,几次婚丧嫁娶下来,也就很像那么回事了。私塾的学生以十三四岁的居多,个别大的20出头,绝大多数是初中没毕业或小学文化程度,据私塾先生说政府规定只有正常义务教育受不下来的才能进私塾。
    现实的需要
    为什么在平江还会有人去读老书和教老书呢?答案似乎应该从平江的文化环境中去找。平江虽然地处较偏,却一直是一个文风很盛的地方,清末以来尤甚,湘军中著名的儒将、平江籍的李元度,在成名发迹之后,将精力全投到了家乡的文化教育上,不仅使得小小的平江在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中出了不少人才,而且酿造了此地浓烈的文化氛围,虽然经历多年的战乱,但传统并没有中断,至今,至少在农村还保留着诗礼之风。
    在平江的农村,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什么人家,都能看到各种书法都相当漂亮的联与匾(书法也是私塾要教的内容之一),即使在一个泥屋农舍,也能看到几幅挂在墙上,跟主人的身份很对景甚至嵌着主人名字的对联。比如这样一联,是贺人新婚的,男主人名俩铭,女主人名逑梅,联曰:“意绵绵,佳偶俩铭迨吉夜;情脉脉,好逑互投标梅时。”在平江,各家各户稍微有点值得庆祝的事情,包括从一个一星期的短训班归来,都会有人给你送对子表示祝贺。老乡们告诉我,每到过年,各种各样的对联就多得数也数不清,不仅家里家外几道门上贴满了春联,就连牛棚、猪舍、谷仓也都落不下。如果谁家有了红白喜事,而且赶巧人缘又特好的话,那么各种喜联和挽联就只能用“铺天盖地”来形容了。令人惊叹的是,各种对联都古色古香,雅得惊人。
    跟传统的农村一样,现在的平江,每逢红白喜事,祭祀礼神,都要按古礼行事。就说农村的一个丧礼,一进村,就看见大大的讣闻———上首是“不孝某某罪孽深重,祸延家严某某公”,落款则是“孤哀于某某泣血稽颡”,连行文的抬头空格都完全依照旧式。进到灵堂,只见四个执事,平江俗称“喊礼的”四下排开,依次喊礼,几跪几拜,奏乐上香,绕棺、点主、起柩等等一一行来,让人恍惚感觉回到了从前。
    从某种意义上讲,平江农村这种古雅的风俗,就是私塾得以存在的土壤,反过来,如果没有私塾教育,平江这种古雅的风俗也难以为继。
    其实,私塾的存在,除了平江独特的文化风貌的因素外,跟我们现在的正规教育在农村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里,我用“失败”这个词可能有点过分,但绝非无稽之谈。我们现在的正规教育,事实上只成就了极少一部分能够爬进高考阶梯的农家子弟,而大多数人从这个教育体系获益甚少(付出很多,而且越来越多),相当多的农民孩子接受不到9年义务教育,即使勉强接受了,却根本达不到这个教育要求的基础知识和素质水准。有太多的农家子弟,受了6年或者更多的教育,却连基本的文字能力都没有,连封信都不会写。看来我们的母语教育,真像吕叔湘老先生说的那样,真的很成问题。但是,恰恰就是同样一批农家子弟,而且还是他们中间程度差和比较差那一部分,在读了两三年甚至一年的私塾后,不仅可以对对子,还可以流畅地作文了。
    传统的继承
    美籍华人学者唐德刚先生提到过,他12岁左右的时候从私塾转新学堂,插班读小学6年级,入学以后,他这个已经能将《史记》的《项羽本纪》背得烂熟的学生,却要跟学堂的同学一起大念特念课文“早晨和雄鸡”———喔喔喔,白月照黑屋,喔喔喔,只听富人笑,哪闻穷人哭……弄得他胃口直倒。看来,新式教育的语文教学,就有效率上的问题。当年一哄就抹掉了文言文和旧诗词,将之贬成“妖孽”和“谬种”,虽说畅快淋漓,但未免倒洗澡水的时候连小宝宝也扔了出去,忽视了汉语教育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具有过于浓厚的文化传统的国度,任何人想要抛弃传统事实上都是很难的。每每大力抛掷的结果是传统中像样的东西没有了,但那些最恶心的东西却留了下来,在你的行为举止中不时显现,或者以某种先进和时髦的形式再现,当人们得意于其时髦和先进时,却偏偏露出恶俗的尾巴,当众出乖露丑。所以,即使在学人们已经纷纷进入后现代的今天,对传统的思考依然是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在,传统的风俗礼仪又在大规模地复兴,连多年被批倒批臭的迷信作法也袍笏登场,党员干部侧身其间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然而,人们在行礼如仪的时候,只在意那些对自己福祸相关的禁忌,而对礼仪的内涵毫无所知。他们想要找回过去的风习,但只抓到了皮毛,……传承昔日风习的文化内核也没有了。
    在国家还没有将所有农村的人们变成欧美式的公民之前,拥有私塾的平江农村是有幸的。
    (文摘自《书城》2003年1月增刊号张鸣文《读老书与教老书———平江私塾私访杂记》)
    转自丨“微教育学 ”微信公众号(ID:yummjiaoyu)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