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七弦为益友 两耳是知音:唐诗与古琴关系密切(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龙朔文化 佚名 参加讨论

    
    绿绮式古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古琴,在唐诗中有许多雅称,如:“绿绮”、“孤桐”、“丝桐”、“峄阳”、“玉徽”、“瑶琴”、“素琴”、“玉琴”等等。
    古琴制作,一般要经过选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序。琴的通体为共鸣箱,琴面用一块三尺六寸长、六寸宽、两寸厚的桐木板,按一定规格刨成弧形,剜成槽腹,另将一块三分厚与琴面同样长宽的梓木板作为琴底,琴面与琴底用胶粘和成琴体。琴面上按一定比例镶嵌出十三个琴徽,琴徽可以用玉石、贝壳、黄金制作。琴面上张有七弦,一端系于琴轸,一端缠于雁足。关于古琴的制作,早在《诗经》中就有公元前七世纪卫文公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重建卫国,规划城市,营造宫室时,就安排了种植桐、梓、漆树,以备制琴之用的记载,可见古琴制作选材历史的悠久。
    从唐诗中多处看到,选用制作琴面的桐木多以“峄阳孤桐”为主: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李贺《听颖师弹琴歌》
    由此看来,制作古琴的桐木一般选用峄阳(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邹山,峄阳指峄山的南坡)的桐木,而且必须是老本桐木,而非后生的旁枝。经查《书禹贡》曾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五知斋琴诸上古琴论》也云:“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采峄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可见“峄阳孤琴”确为古人制琴所主要选料。
    经过选用的“峄阳孤桐”还需经过工匠者的精心制作,才能“雕斫为雅琴”。
    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材。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岭。直干思所托,雅志期所任。匠者果留盼,雕斫为雅琴。——司马逸客《雅琴篇》
    在古琴制作中,除以“峄阳孤桐”作为其主要材料外,“弦”也是其主要成分,出于美观上的需要,唐琴中的弦常常被染成红色的: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孙氏《闻琴》
    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韦应物《昭国里第听元老师弹琴》
    谁裁青桐枝,以朱弦丝。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唐代时,制琴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琴家层出不穷,仅四川雷氏家族即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雷文等。雷威制作的“春雷”琴,曾被宋徽宗赵佶所藏,并置于“万琴堂”内,该堂为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博物馆,只可惜后为金人所焚,现仍传世的唐琴有“九霄环佩琴”、“轻雷琴”、“枯木龙吟琴”、“飞泉琴”、“大圣遗音琴”等等。
    我国制琴历史悠久,工艺精致。蔡邕的“焦尾琴”传至六朝齐明帝时还在使用。司马相如的“绿绮琴”也流传数百年。提起司马相如,使人想起一段佳话来:相传司马相如久闻卓文君之貌美,苦苦无缘想见。一日,正好卓文君之父邀其相见,司马相如遂即席演奏一曲《凤求凰》,倾诉相思之情,文君闻琴即明相如心思,竟在夜间与之私奔,终结秦晋之好,成为千古佳话。故此宋代毗陵女子有《弹琴诗》曰:“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之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