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形的布币 战国时期齐国的五字刀币 新莽布币大布黄千 蚁鼻钱 前不久,一场中国式“钱荒”吸引了各方的关注。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事实上,钱荒在我国早已存在了几千年,成为困扰南朝、唐宋、明清等封建统治者的大难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这是最原始的金属货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确立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它们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1 汉始“劣币驱逐良币” 秦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这势必影响铜钱的铸量。因铜价较高,故“秦半两”钱价值很高。汉承秦制沿用半两钱,但当时国家很穷,改铸了许多小钱,尤其是一种“小半两”,形似榆树果实而称“榆荚半两”,重不足1克,直径不足1厘米,结果当时就出现了“奸钱日繁,正钱日亡”,但是这只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真正的“钱荒”还尚未出现。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此后的四百多年间,北方政局动荡,北方人口、财富、生产技术大量南迁,东晋和南朝统治时期的江南地区经济取得了一定程度发展,铜钱的流通范围扩大。而从司马氏代魏,兼并蜀、吴,建立了统一的西晋政权,到东晋南渡,都一直未铸新钱,再加上铜料短缺,铜钱被大量储积,造成钱币严重匮乏。钱币匮乏,导致物贱伤农,国库空虚。 为了解决钱荒问题,南朝政府铸造小钱,小钱重量不及旧钱,却规定与旧钱有同等购买力,人们纷纷剪凿旧钱以铸小钱。南朝政府还将库存的大量钱币用以购买农产品,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缓和社会上的货币不足。齐武帝永明六年,政府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和买,“出上库钱五千万,予京师市米、罗、丝、绵、纹、绢、布。”但社会货币总量的匮乏不可能由政府一次放出资金就得以解决,况且政府放出的货币又会以各种税目回收,因此钱荒现象数度出现。 2 唐朝重税收致“钱重物轻” 唐朝前期曾经发生“钱重物轻”现象。在租庸调制下,农民交纳的主要是实物,所以物价变动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是不明显的。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均田制的瓦解使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下去。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推行“资产为宗”两税法来取代租庸调制。实施伊始,“岁敛钱二千五十余万缗,米四百万斛,以供外;钱九百五十余万缗,米千六百余万斛,以供京师”,此后税收日益苛重,终于导致贞元三年末出现“钱重物轻”现象,此后钱荒就一直困扰着大唐王朝的统治者。 为了解决钱荒,唐政府采取一系列管制办法,除了禁止私铸外,还禁止销毁钱币,禁止钱币外流,禁止过量储藏钱币;奖励采铜,收购民间铜器用作铸钱原料,武宗甚至将佛像和法器用作铸钱;同时强令使用布帛等实物货币,并将“除陌”合法化。然而,直至唐亡,钱荒问题始终未获得解决,民间及政府一直使用短陌钱,而且除陌数额日趋增多。 钱荒到了宋代更为严重,尽管宋代铸造的钱币数量多得惊人,整个两宋时期足有几亿贯的钱币铸出来,最多的年份甚至可铸500万贯。宋人总结钱荒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鼓铸不登(铜钱产量不高)、渗漏不赀(铜钱外流)、销钱铸器、私家藏匿。其中鼓铸不登是北宋时期所没有的,它只出现于南宋,北宋时期年铸钱数额在一般年份都远远超过百万贯,“自渡江后,岁铸才八万缗”。渗漏不赀、销钱铸器自北宋初期就已存在,而且屡禁不止。 包恢在《禁铜钱申省状》中提到,南宋后期,日本商船每年有四五十艘到庆元,“所酷好者,铜钱而已”,“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至于“台城一日之间,忽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而且,因为铜钱能够保值,宋朝的富家普遍有积贮铜钱的习惯。两宋时已发行纸币,但贬值厉害,而铜本身的价值却是稳定的。此外,销钱铸器能够获得巨额利润,“江浙之民,销毁钱宝,习以成风”。“销熔十两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用,获利五倍。” 元代只铸行了少量铜钱,货币主要流通纸币。元代的纸币称为钞。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财政,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从而导致王朝灭亡,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