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唐钱荒因重税 宋秦桧“理发师妙计”解钱荒(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京报网-北京日报 母冰 参加讨论

    
    秦半两
    
    榆荚半两
    
    抽鸦片的人
    
    铜钱
    3
    鸦片输入酿“银荒”危机
    唐宋的“钱荒”也可以称之为“铜荒”,那为什么金银没有成为货币呢?从史书上看,金银在唐宋大抵只是上层官僚财富贮藏的手段,或者是地方豪强折抵徭役的对价,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币材。明清时代开始使用白银作为货币,这一期间“钱荒”就变成了“银荒”。
    明朝开国之初,统治者出于垄断财富的需要,推行纸钞,禁用金银,但实际上一直禁而不止。早在洪武十七年,明政府就将部分税粮折为白银征取;正统元年,十万两“金花银”的征收更成为与明朝相始终的定例。到了万历时期的“一条鞭法”,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正式确立了。
    白银的广泛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得明中期社会繁荣,商品价格稳定,资本主义萌芽也慢慢产生了。然而赋税折银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顾炎武曾亲历陕西的“银荒”:陕西当时虽然大丰收,却出现了“民且相率卖其妻子”的现象,原因便是民众无法集纳所需的白银赋额。再加上中国不是产银大国,白银依赖海外进口,一旦海外供给不稳定,势必会陷入沉重的经济和财政危机当中。明末之际,由于海外白银通道相继中断,辽东战事耗银巨大,国库逐渐空虚,因此不得不把危机转嫁到百姓身上,加上天灾和人祸不断,从而导致明朝的灭亡。
    清代前期,由于市场白银量不足,“银荒”现象非常严重,“四海之内,日益困穷”,“至于今,银日益少,不充世用”。清朝能迅速恢复元气,与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的工商政策是大有关系的。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在海疆敌对势力的威胁解除后开放了海禁。据《清朝文献通考·市籴二》记载,康熙南巡至苏州时,见该地“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其余悉卖在海外,赉银而归”。西方人同中国人交易的主要货物就是北美生产的白银。
    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争夺白银财富将大量鸦片输入中国,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中国发生“银荒”危机。1845年,湖南有些地区,因“银价日昂,银复艰得,农者以庸钱粪直为苦”。道光末年,四川有些地区“连年丰稔,谷贱伤农,每岁所得,不敷工本”。
    “银荒”危机发生后,全国18省1500多个州县普遍存在严重的农民流亡问题,造成了社会的急剧动荡。面对内忧外患的严重局势,清政府试图通过铸造大钱、发行票钞的通货膨胀政策解困,却使得“银荒”危机严重恶化,经济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延伸阅读
    欧洲银荒引出“大航海时代”
    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8世纪,波斯、罗马先后垄断了中欧之间的国际贸易,“从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也是从波斯通往东方的白银之路”。公元8世纪到16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崛起并成为欧亚中间贸易的垄断者,海上丝路贸易开始繁荣。亚洲的丝绸、瓷器、香料等被运到了欧洲,而欧洲则在国际贸易上处于绝对劣势,不得不用黄金和白银进行支付。
    然而,欧洲贵金属的开采量有限,黄金供给长期严重依赖非洲。1348年,黑死病使整个欧洲银矿业受损,恰恰在同一时期,来自非洲的黄金供给出现了萎缩,严重的货币供给不足,最终造成了14世纪到15世纪遍布欧洲的“银荒”。“银荒”引起了欧洲上下一系列的反应:盐、胡椒、胭脂红都被当作货币来使用,一磅重的“胭脂红”在当时就值一英镑。
    此时,《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对当时的欧洲国家而言,只有付出黄金白银才能得到渴望的东方产品,才能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于是国家利益与大商人利益合二为一,两股主要力量驱动的最终结果是寻找金银。
    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大量财富被掠夺,印第安人被大肆屠杀,非洲黑人被大批贩卖,黄金、白银、香料等不断运回欧洲,世界上近一半的黄金流入西班牙,欧洲借着美洲流入的金银过渡到“金银复本位”时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