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古代蒙学:大师写下“小儿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王晓娟 参加讨论

    文/王晓娟
    从古至今,究竟有多少蒙学读本,古代的儿童是靠怎样的阅读“睁眼看世界”的?
    私塾教育以“三百千”开蒙
    古人非常重视早期教育。
    
    蒙学读物,最著名的是“三百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孔子有“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精辟结论,墨子说“人性如素丝,染于黄则黄,染于青则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喻教”的观点,认为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的赤子之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应该先入为主,及早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其所著《颜氏家训》中提出,婴幼儿时期是认识的奠基时期,必须及早施教,方能健康成长,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二是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
    总的说来,古代先贤们一致认为,两三岁至十四五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物欲未染,知识未开,记忆力强,所学即印,对知识的吸附力犹如海绵吸水一样,极为强大。所以,要让他们耳濡目染,先入为主,潜移默化,陶冶心性,开启智慧,蒙以养生。
    而开启儿童智慧的,便是启蒙读物,也叫“蒙书”。
    《周易》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籍之一,其中已包含了若干有关儿童教育的论述,将我国古代的儿童教育称为蒙学,就是出自此书。所以,后人的《童蒙训》《训蒙诗》《童蒙须知》《经学启蒙》《名物蒙求》《历代蒙求》《纯正蒙求》《蒙养诗教》《养蒙金鉴》《蒙训》《蒙学课本》《蒙师箴言》等著作之名,都是取义于《周易》。
    中国古代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它不包括蒙学中学习的儒家经书,如《论语》《孝经》等。
    蒙学书籍一般特点是精当简洁,骈散得当,朗朗上口。普遍是出经入史;集百家之言,采其精华;参以人们从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处世方略。从内容上说,早期蒙学书籍主要为帮助幼儿识字、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等方面的书,随后至宋朝时期则兴起了对幼儿道德伦理的教育,蒙学书籍则增添了伦理道德、古人勤学善教的典故,也有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等内容,再到明末清初时期有了儿童故事书,有了插图故事,如《二十四孝图说》。从形式上注重背诵,所以书籍主要以三言、四言、七言的诗歌为主,全文押韵、易学易懂。
    蒙学读物,最著名的是“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虽然每个私塾根据先生个人特点,所教授的各不相同,但“三百千”却是几乎所有私塾开蒙的必读书。
    薄薄一本蒙学书 有人为它熬白了头
    在古代,儿童“开蒙”—开始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4岁左右。
    《百家姓》是集汉族姓氏为四言韵语的蒙学课本,北宋时编,作者佚名。其通行本472字,现印本共568字,共收499姓,其中单姓430个,复姓69个。《三字经》相传为宋王应麟所编(一说宋末区适子所撰),经明清陆续补充,到清时,初本为1140字。全书包括教育、伦理、历史、古籍和社会常识的说教和知识。《千字文》是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的蒙学课本。南北朝时梁朝周兴嗣编,拓取王羲之遗书不同的字1000个(仅个别字重复),编为四言韵语,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依次叙述有关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是一本以识字教育为主,兼有儒家思想教育和常识教育的综合性课本。
    别看只是一本识字书,历代大书法家里有很多人用多种字体书写过《千字文》,成为传世的名帖。
    唐宋以后,《千字文》一直作为儿童识字课本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后来还译成满、蒙古等文字,并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初学者学习汉文的课本。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很希望后代能在太平年代多读点书,但苦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在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不重复的1000个字,但字字孤立,互不联属。梁武帝就寻思着,这要是能编成一篇文章就好了。周兴嗣才华盖世,梁武帝就把他召来,嘱咐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接到任务,周兴嗣苦思冥想一整夜,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而周兴嗣也因用脑过度,一夜白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