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剧照(资料图图源网络) 一、宫廷戏曲作家与内廷大戏 早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评定三藩之乱后就开始把一些杂剧、传奇剧本修缮完毕,在内廷舞台上不断演出。在藏于懋勤殿的《圣祖谕旨》里有这么一条儿是这样讲的:“《西游记》原有两三本,甚是俗气。近日海清,觅人收拾,已有八本,皆系各旧本内的曲子,也不甚好。尔都去改,共成十本,赶九月内全部进呈。”通过这篇文档可以看出康熙帝对杂剧曲辞的鉴赏水平,特别是“皆系旧本内的曲子,也不甚好。”说明他对音律也极为精通。最后还强调了必须在九月完成,也许是为了赶在年底敬佛的“腊八儿”节令中演唱。 这说明把古来传留的旧有杂剧、传奇合编为宫廷大戏始从康熙朝,而这十本《西游记》也为后来编写全本大戏打下了基础。这些都是谁来干的呢?历史上曾有专门负责的人。在雍正朝时,多是由张照来主持或亲自编写大戏剧本。张照在内廷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在北京昆腔发展历的史上,特别是乾隆朝的巅峰时期,后人常把乾隆时代完成的宫廷大戏说成是张照编写,其实他应该算是领军人物,至于大部分编写时期应在雍正年间。 张照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于乾隆十年(1745年)逝世。从他生活的年代上可以看出是历经三朝,早在乾隆初年张照就去世了。现在我们总是说他是戏曲作家、书法家,实际上张照也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在任刑部尚书时执法严明。他幼年叫张默,后取名为张照。字得天,长卿,号泾南,天瓶居士。是江苏华亭人,就是现在的上海松江县人。他逝世时乾隆帝赐他谥号为“文敏”,所以后世人们都尊称他为“文敏公”。 康熙四十八年,19岁的张照就中了进士。雍正年间张照已经成为封疆大吏,官至刑部尚书后又任抚定苗疆大臣等要职,可以说在政治上远比他编写传奇更有作为。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被人们奉为墨宝,乾隆帝就是一位对张照书法作品特别尊崇的人。近代经常评论清朝没有书法家,其实张照就是清代最杰出的书法家。通过张照的这些经历与才情,编写内廷大戏应是游刃有余。张照参考元代以来留下来的杂剧、传奇,逐步地完善编写了一些适应宫廷演唱的大型本戏,最突出的作品是根据明代《目连救母劝善记》改编成的《劝善金科》。 就昆曲而言,有意思的是,写剧本的人都是文人,演戏的人才是艺人。艺人写不了本子,包括现在写昆曲剧本的人也都是文人,艺人只能节选压缩或编写一些只能作为插科打诨的玩笑戏。这种情况与地方戏不一样,当时的乱弹、秦腔、吹腔以及其它一些地方戏,多是艺人参与编写创作。所以这些戏只能在舞台上看,不能拿着本子在桌案上读。当然也不能把这些剧本中的欠通处认真对待,这都是艺人们凭着舞台经验和社会生活编写的本子,在情节关目以及表演技巧方面能使民众最喜闻乐见。近代,我们曾经批判过张照都是顺应皇帝的心理写本子,多是宣扬封建道德伦理以及迷信思想。试想他是皇帝的臣子,能不按照皇帝的心里去编戏吗?而且当时编戏是政治工作,在剧本立意方面当然要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为什么张照要把《劝善金科》做好?这个本子很适合在内廷的舞台上演唱,以昆腔加以部分高腔的方法演唱。戏里面描写了很多形容地狱阴森恐怖的场面,过去在北京梨园行的口头语里常说:“戏不够,神鬼凑。”编写此类因果报应的本戏自打明初以来就很普遍,在内廷演一些神鬼的戏是几百年的老传统。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神鬼无处不在,神鬼去的地方人们没有机会去看,所以要渲染出阴森可怕的冥府地狱,还有理想的西方极乐世界美好天国。这也都是历朝传下来的,中国人脑子里天生就有的那种感觉。 有些戏,像《昇平宝筏》,是根据原来康熙二十年的十本《西游记》篡编,里边也有一部分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章节。这是把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还有一些复线的故事串联而成,在当时它的故事结构非常新颖,要把这些大本戏的本子读下来,也会像电视连续剧一样。这个戏的主旨是惩恶驱魔,立意跟《劝善金科》一样。张照还主持编写了一些喜庆戏和节令戏,这些戏在清宫上演百余年,直到清朝逊位后的小朝廷时期。张照手下还有一些文人编戏,这些人没有像张照那样有政治背景,所以有些人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但这些人都是内行的剧作家,在写作方面不是外行。这与西太后晚期命教习伶人们自编西皮、二黄戏不同,那时没有惊动作学问的人参与,最多不过请太医院或写字人帮忙抄写流口唱词儿,由艺人们把昆曲传奇改为皮黄来唱。那为什么把昆腔本戏交给通文的人作呢?第一、这时文体与传奇相通,这些文人很懂戏;第二、他们不同于民间传奇剧作者的地方是了解宫廷演戏的舞台情况;第三、这些文人把传奇文本的内涵都吃透了。我们现在一提这些作品就说张照,后来也就全成张照写的了,就连宫廷里上演的八角鼓词也在《昇平署岔曲引言》中也认为张照写的。 给内廷编写传奇的主要还有周祥钰(日华游客)、王廷章等御用作家,他们虽然没有张文敏的名气大,但编写的内廷大戏也并不比张照少。周祥钰编撰的《鼎峙春秋》和《忠义璇图》两部大戏对后来的京剧影响极大,现在很多仍在流行的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大都脱胎于此作品。《鼎峙春秋》是写三国故事,把元朝的戏、明朝的戏——如《连环记》、《单刀会》、《草庐记》、《赤壁记》等等都串联在一起,再修改原有文辞欠通之处后添加一些情节补充。这个戏演起来非常长,从三国早期故事一开始,一直演到最后归晋一统而终。实际上它的意义取的是统一天下定太平,隐喻当时的统治是中国天命。《忠义璇图》是写水浒故事,把《水浒传》演绎的故事都搁进去,再加上一些古来留下来的经典杂剧、传奇拼凑而成。当时为什么要编《忠义璇图》,应该也是跟政治有些关系,剧中最后强调的为国尽忠,以受朝廷招安来解决梁山最后的故事矛盾,应该说在故事情节处理方面也是统治者的愿望。王廷章编写的《昭代箫韶》是杨家将故事的百纳本,把旧有传奇如《昊天塔》、《祥麟现》等串联,自辽兵进犯宋朝起,一直到大辽降宋,都是歌颂杨家将忠君爱国的事迹。虽然有人批评这部戏没有特别鲜明人物整体形象,剧情的结构有一些松散。但当时的中国人比较了解历史知识,对于听戏也不是完全为了听故事。古代的中国人喜欢那种意境,只有在对故事情节了解的情况下听戏才能感受到演员的表演魅力。 此外,在北京还有一部书曲谱把昆曲音乐都记录了,这就是《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这部书自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才刻印成书。这个工程很可能是雍正时代遗留下来的,因为在编写前是庄亲王允禄刚刚完成一部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籍《律吕正仪》,这部书自康熙年就准备案头了!虽然《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编撰于乾隆朝,实际这些提案以及准备工作在前朝就差不多了,成书时的功劳也就搁在乾隆身上啦!在乾隆朝前期的演戏典章制度基本沿袭前朝,而取得的一些实际成果也多是雍正年以来的根基。后来宫中的各种名目翻新之作也多是效法康熙朝,在这一时期里把前朝积累的戏整理翻新,再加上新创戏以及各类喜庆节令戏,所以在乾隆朝在内廷演唱昆腔成为60多年来的顶峰。由康熙朝编写喜庆节令戏的基础上,到乾隆朝时已经发展到极致,这些戏似乎从礼仪范畴上升到宗教科仪形式。 内廷的“节令戏”和“喜庆戏”多是昆腔,也有部分用“京高腔”演唱。元旦月令承应多是与新年有关情节的剧目,无非是神仙类的人物向皇家恭祝新春大吉。如《放生古俗》、《喜朝五位》以及正月初一午膳招待群臣承应的《膺受多福》、《万福攸同》等。立春当天要演《早春朝贺》,上元节(元宵)头天演《悬灯预庆》,当日演《万花向荣》;上元后演《海不扬波》等。正月十九(燕九节)是道教节日,上演《洞宾下凡》、《群仙赴会》等。端阳节要演《阐道除邪》、《奉敕除妖》等。七夕是乞巧节,一般上演《仕女乞巧》、《银河鹊渡》等。中元节是鬼节,必须上演《佛旨度魔》、《魔王答佛》等。中秋节上演《天街踏月》、《丹桂飘香》以及到除夕还上演《升平除岁》、《如愿迎新》等。皇帝、皇太后万寿节和皇后千秋节演戏是最为隆重的,如《福禄寿》、《群仙祝寿》、《百福骈臻》、《寿庆万年》、《九九大庆》(大戏)、《佛山会议》、《芝梅介寿》、《莲池献瑞》、《螽斯衍庆》等。皇帝订婚承应《红丝纳吉》、《璧月呈祥》等,大婚时唱《列宿遥临》、《双星永庆》等。皇子诞生时要承应《慈云锡类》、《吉曜充庭》等,到洗三时唱《大士显灵》、《群仙呈技》等,到皇子满月时还要唱《山川种秀》、《福寿呈祥》等戏。向皇太后恭上徽号时要承应《祝福呈祥》、《平安如意》、《三元百福》等,册封后妃要承应《五福五代》、《天官祝福》等。《天官祝福》即昆曲《天官赐福》,因在皇帝面前群仙也要受其统治,所有要由天官同群仙向他们“祝福”。皇帝返京要承应《神霄清跸》、《群星拱护》等,此外还有迎銮承应《庆昌期吉曜承欢》,行幸翰苑承应《群仙导路》、《学士登瀛》以及行围承应的《行为得瑞》、《献舞称觞》等等。从剧名上就可看出这些应景吉祥戏是紧扣主题,以上只是列举一二以偏概全,这些戏一直延续到宣统皇帝逊位时还由太监伶人们演出,如《芝眉介寿》、《天官祝福》、《万花争艳》、《寿山福海》、《万首长春》、《祝福呈祥》《喜益寰区》、《万福云集》、《南极增辉》、《三元百福》、《添筹称庆》、《景星庆祝》、《迓福迎祥》、《丹桂飘香》等。 在乾隆朝后内廷演戏机构还根据《后列国志》中“王翦和孙膑故事”编演过《锋剑春秋》以及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的《封神天榜》、根据“曹彬下江南故事”改编的《盛世鸿图》、根据“隋唐故事”改编的《兴唐外使》、根据明代传奇《千金记》和“楚汉争强故事”改编的《楚汉春秋》、依民间“张天师捉拿五毒的故事”改编的《阐道除邪》、据“薛丁山与樊梨花故事”改编的《征西异传》、按“杨七郎与杨八郎平南唐故事”改编的《铁旗阵》、据“平妖传故事”改编的《如意宝册》等等。 这些连台本戏一般每天演一本,用十天才可以全部演完,共有二百四十出戏。这些连台本戏角色众多,演员阵容强大,舞台上动用不计其数的精良道具和刺绣精美的戏装。此类气势恢宏场面很适合在宫廷舞台上表现,也只有内廷才能付出这样巨大的财力物力承应。这是昆曲在内廷的舞台上佔统治地位时期,也是全国各地昆曲剧目到达鼎盛饱和时期。昆曲在内廷演出了近二百年,仅清宫藏有演出剧本多达数千余种。这些剧本都是经过舞台实践的“台本”,不是近代一些戏曲研究书籍上所说的那样,说这些剧本都是为封建统治者们歌功颂德的案头读物,不是在舞台上活生生的戏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