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子女成长影响最重大(资料图 图源网络)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这段经文谈的是父教,但不能运用我们平时的生活常识去理解。我们中国人有母教,还有父教。怎么样做父亲?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解释,古人有古人的解释。父亲不是可以随便做好的,不是养了孩子就是父亲。孩子也不是生下来就算是孝子,都必须得把自己人性的光芒显露出来才可以。动物之间也是生养的关系,但是我们不称其为孝道。当然,另外一部经典《大学》里面也谈到了父教:“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个谈的也是父教,但谈的没有《孝经》具体。现在看看经文怎么说。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是说怎么样对待母亲呢?回答这个问题,孝子要拿父亲做标准,从对待父亲的某一个方面来提取出来的感受。哪一方面的感受?就是爱,既要爱父亲,也要爱母亲。 “资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怎么样对待君主?也是从对待父亲这里找到一种伦理上的感受,敬!这里的参照者都是父亲,可见对待父亲,孝子是敬和爱兼而有之的。那么,反过来,如果以父亲为主体,我们会发现什么呢?这个父亲他身上既要有母亲对待孩子的特点,也就是爱;他还要有社会成员尤其是职位比较高的这些社会成员对待下级的那样的尊严、责任,这就是父亲。而一个是“爱”,一个是“敬”,二者加起来等于父教。古代人称父亲为“家严”,突出的是父亲严肃的一面,也是不全面的。好比《红楼梦》里的贾政,贾宝玉很不亲近他,一听到他召唤,就好像听到了焦雷一样,这应该是贾政对父教理解有偏差了。当然,爱和敬,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也不容易,但至少我们头脑中要清楚地懂得什么是父教才行。 古代的父亲怎么教孩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母教在这里等于说也提到了,对母亲而言更多的是爱,但是父爱涵盖的面要广一些,因为他要兼顾人的社会性。你不能仅仅在家里,“中于事君”(《开宗明义第一》)嘛,成长了,你要走向社会了。那么走向社会这方面的教育哪里来?现代人认为应该由社会来教育,这很不恰当。父亲很早就要承担这个教育责任,做父亲的不能忘了。今天父教缺失的很大,我接触过一些学生家长,在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的时候,更多的是埋怨社会风气不好,社会环境怎么影响了他的孩子,他没有说自己的家庭教育不够。一般讲家庭教育好像都偏重于爱,讲爱多,讲敬少。其实,作为父亲,对子女“敬的教育”责任重大,是第一责任人。当然这也都是一个代表性的说法,是说一般情况。如果在单亲家庭,母亲就要承担全部的教育责任,敬和爱都要教出来,这对于母亲来说任务是很艰巨的。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古人对待亲情的表述是以父亲为坐标的,这和父系的家族制度有关。这个习惯近百年来在中国发生了改变,我们不要因为这个改变,而质疑古人亲情的真实。至于“敬”的教育主要由父亲来承担,这和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关。后世妇女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虽然在教育问题上,父母可以有所偏重,但母亲在“敬”的教育上,可以当仁不让,是毫无问题的。 “母取其爱,君取其敬”,“其”这里指谁?指的是父,都是从父教这里取来的。“兼之者父也”,我说父教是爱的教育和敬的教育加起来的,这是很简单的说法,也是经典的说法。要记住“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这个指的是从“事君事长”表现出来的人的品质。什么是忠?这就表现出来了,这是很狭义的忠,事君叫忠。那么事君的根源在哪儿呢?还是从家庭生发出来的。事长,也是一样,实际上是顺从。这儿的“顺”不能解释为训,这个地方就是顺,顺从。(朱翔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