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学 >

容礼:儒家的君子修身之道(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未知 张德付 参加讨论

    东汉仍有学者习容礼,魏晋以降习容礼不复见于史籍。此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蔑弃礼法的思想有关。阮籍《咏怀》中的一首,可以说是反容礼诗。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堂上置玄酒,室中盛稻梁。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从此,容礼遂成绝响,即偶有流风遗韵,也已不成气候。至宋儒,儒学重光,容礼竟未能复兴。刘申叔谓:
    汉儒言敬皆就威仪容貌而言,朱子《家礼》本之。至程门以寂然不动为敬,则与汉儒之言敬相悖矣。[4]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容礼不能复兴,也就可以理解了。清代以来,江永、廖平、沈文倬等对容礼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未见践习者。
    三、容礼心法
    从商末至东汉,容礼绵绵不绝,传习了千余年。其后断绝,学者遂误以为容礼家“不知经,但能盘辟为容”。“不知经”,或有之。若谓容礼家“但能盘辟为容”则未必。从文献上,我们并不能得到直接的文本证据来证明有容礼心法。但笔者在践习容礼过程中,一日忽有所悟,乃徵诸经典,发现沉霾已久的容礼精义。
    1、容礼绾合性命
    在国人的思维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已身入脑根。如对身体,或廓达地以为不过“臭皮囊”而已,或谨慎地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西人因谓儒家视身体为“神圣的容器”)。然而,即便是儒者,恐怕也不免以“臭皮囊”视之,而这种观念明显背离了儒家的思想。这样一种背离值得反思。
    学者常说道家性命兼修,性指心性(精神)层面,命指气命(生理或肉体)层面。这样说似乎是暗指其他两家修行方法不无偏颇。佛家且不论,即就儒家而言,如果我们重塑儒门对身体的看法,恐怕也很难想象,在如此珍视身体的思想体系中,儒家会对此肉身不加以修持。因此修身第一义,实在是此肉身的修养。
    《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刘康公一段话,是对容礼(威仪)的精辟论述。
    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学者一般比较重视“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一句,以与后来儒家的天命、中庸等观念联系起来进行思想史的考察。其实,学者忽略的次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前句可看作是天命论,次句则可生发出儒门恢宏而阔大的功夫论(以礼修身)。最后一句,则是功夫修养的效验,贾谊《礼容语》正是其绝佳的注脚。
    又《礼运》云:
    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
    《乐记》谓礼乐之作用在于:
    使耳目口鼻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
    讲信修睦、肌肤筋骸,分别属于心性、生理两个层面。耳目口鼻、心知亦然。此岂非礼为性命兼修之学的明证?故所谓大端,心也、身也。此中隐含先秦儒家修行功夫之要钥,而后儒鲜能达其意。故至今误会容礼学,或以为不过小学,或以为徒外在的威仪,而不知其背后实有心法存焉。
    在此,我们也很容易窥破容礼的制作不过是本诸人体的生理结构:身心、九窍十二节、五官百骸。容礼的表现也不过为关节的运转、官能的指使。古之圣王根据人体的特征,制作了容礼,后人遵行之,自然也就能涵养其身(心),即所谓“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