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像 宋仁宗“屈从式”纳谏 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他对待意见和建议的态度,如同他的性格,宽厚而又仁慈,只要合情合理,必然接受。而且,每当自己不小心犯了错,大臣们谏阻,他甚至还会收回成命,忍气吞声地屈从。最著名的例子是,他要任命爱妃张氏的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御史包拯以“不可骤升”为由,不仅当场反对他的提议,还因说话过于激动,溅了宋仁宗一脸唾沫星子,让他极为尴尬。即便如此,宋仁宗还是取消了任命张尧佐宣徽使的决定。 王巩在《闻见近录》一书中,还记载一件宋仁宗遣散宫女的故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谏官王素听说武将王德用向宋仁宗进献了几个美女,被宋仁宗“笑纳”后,便向宋仁宗提出批评。宋仁宗不高兴地说:“这是内宫的事情,卿从何得知?”王素说:“作为谏官,进谏乃职责所在,哪怕是风闻之事,亦当规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陛下何必追问臣从何知的呢?”宋仁宗听后,呵呵一笑说:“王德用进献美女,确有其事,几位美女在朕的左右,而且颇为亲近,难道有什么问题吗?”王素急忙回答说:“倘若陛下与她们疏远,留下倒也无妨。臣之所以提出此事,正是担心陛下与她们过于亲近啊。”宋仁宗猛然醒悟,连忙吩咐近侍说:“王德用所进女口,各支三百贯钱,马上遣散出宫,完事后急速回报!”说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这时,王素反倒不好意思地说:“陛下既以臣的进谏为然,遣散她们何必如此之快?可回宫后慢慢遣散。”宋仁宗说:“朕虽帝王,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倘不马上处置,届时见她们涕泣,朕恐怕又不忍心了。”不久,近侍便回报说,宫女已经遣散,宋仁宗脸上再次露出了难过的神色。 宋神宗像 宋神宗:听得最深、落实最得力 而宋神宗作为一代改革之君,他对于大臣的建议是听得最深、落实最得力的。 比如他听从王安石的建议,推行“熙宁变法”,尽管反对者甚众,但他一以贯之地把变法政策执行到自己去世离任,前后整整十六年,其态度之坚决、信念之坚定,历代君主中少有。 宋人高文虎在《蓼花洲闲录》中,曾记载过一桩宋神宗纳谏的趣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因为陕西前线用兵失利,宋神宗下令处死一名负责粮草的灌运官。在第二天的朝会上,宋神宗问宰相蔡确:“昨日批出问斩灌官,今日可否执行?”蔡确回答说:“臣正打算回奏此事。”宋神宗奇怪道:“有何疑问?”蔡确说:“祖宗以来,从未杀过士大夫,臣等不希望从陛下开始。”宋神宗想了想,说:“那么就刺面,罚配至偏远蛮荒之地吧。”门下侍郎章懔接过话头说:“这样,还不如杀之。”宋神宗问:“何故?”章懔说:“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大怒,声色俱厉道:“朕难道快意的事都做不得一件?!”章懔不紧不慢、不咸不淡地说:“如此快意,不做也好。”最后,宋神宗只得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免去了灌运官的死罪。尽管这个史实涉及北宋的赏罚政策,不好用结果去推论决策的正确与否,但宋神宗从谏如流的性格,却可见一斑。 当然,皇帝纳谏,还得讲究目的。前面几位皇帝所纳之谏,不是关乎社会发展,就是关乎国家安危,自然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作为一个手握生杀予夺大权而又缺乏有效监督的帝王,倘在个人享乐和私欲满足上“从谏如流”,其结果就大相径庭而适得其反了。像后来的宋徽宗,听从蔡京、童贯等人的意见,成立物品造作局,制造珍玩,专供皇室享乐;通过“花石纲”,遍搜奇花异石,运至京城赏玩;还建“艮岳”,铸九鼎,祀园丘……其搜刮民财、贪图享乐的花样不胜枚举,导致生灵涂炭,民怨沸腾,老百姓揭竿而起,金兵乘机南侵,最后,国都被占,皇帝被俘,北宋随之灰飞烟灭。 所以,纳不纳谏是个态度问题,以什么目的纳谏,则是个原则问题,原则问题没把握好,不但劳民伤财,有时甚至会国破家亡。(文/晏建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