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天上人间何处是,只今惟向梦中寻。 梦境,是灵魂穿越肉体达到自由的方式之一。因此,梦境可以说是灵魂通往自由之路。共入临川梦中梦,汤显祖的四部戏剧作品,“梦”都是故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由梦而演绎出一场场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的戏。汤显祖在他的《复甘义麓》中提到“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正是梦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作者对女人公杜丽娘的同情和悲悯得以显现,让如杜丽娘那样的女子能够在梦中触摸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也只能在梦中,触摸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于是,在游园后的疲倦中,杜丽娘昏昏睡去,梦到了手持柳枝的英俊青年与她相遇,并在梦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太湖石边、芍药栏前“千般爱惜,万种温存”。处在道貌岸然的封建贵族家庭,杜丽娘不可能有一见钟情或者青梅竹马的爱情机会。所以,她的爱情只能建构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之中。在梦中,她品尝到了现实生活中从未有过的情感体验,这成为杜丽娘高于一切的精神财富。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对春光之美无人赏识的叹息,更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惜的感喟。现实中解决不了的困惑、幽怨和涌动着的春思,只能在梦中靠五彩的如意世界来体贴关怀。 梦境是如此可贵,而梦醒之后与现实的距离和反差又如此巨大,以致于让杜丽娘愿意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最终病死在寻梦的徒然渴望之中,正所谓“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汤显祖通过这一梦一醒的情节安排,显示了梦境与实境的严重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个体情感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冲突。这是一种深刻的内在冲突,杜丽娘的死成为对这种冲突的抗争。程朱理学在中国古代妇女心灵上投下的阴影是幽暗的,在汤显祖的时代,为礼教殉葬的妇女创造了空前的记录。以大胆的艺术形式来控诉和反叛礼教,并把整个由封建礼教笼罩着的黑暗现实都作为控诉和反叛的对象成为艺术家义不容辞的使命。因此,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就以一腔激情,向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思想负荷发起了冲撞,这在那样的时代具有先锋般的意义。《牡丹亭》中的灵魂相随和起死回生不仅象征了男女之情的胜利,而且象征着人性的解放和胜利。 汤显祖推崇“人生而有情”的“至情”论。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儿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后世青年以自己追求自由的内心与它产生了共鸣。明代末年妇女冯小青在读《牡丹亭》后写下: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更有痴于我,不独伤心是小青。 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隔墙听了几句《牡丹亭》的曲调,就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这种情感的共鸣,在历代女性身上都得以彰显。对爱的体验,也许只是一泓静静的泉水,却最终化为一股冲开顽石迸发出来的激流,冲破封建的禁锢与压抑,最终通往人性的自由天地。 ![]()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经典名句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转自丨“诗词天地”微信公众号(ID:shicitiandi)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