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馥洁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资料图 图源网络) 杜甫诗云:“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陕西关中历史传统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中,不但有如兵马俑、法门寺、帝王陵、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财富;还有十分宝贵的丰厚的精神财富,精神文化成果。在精神文化成果中,不但有文学艺术,还有哲学思想。关学就是陕西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它对中国传统哲学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可是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人们在对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重实物轻人物,由此而造成了对宝贵的思想遗产的遗忘。为此,我们要大力发掘和弘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特别是思想文化。 1 关学概况 关学有狭义、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关学指北宋时期由张载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广义的关学指由北宋张载所创立的,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我这里取广义概念。 张载(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宋中期,张载讲学关中,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称为宋代的四大学派,颇负盛名。北宋以后,以至清初,关中地区学人迭出,流派纷呈,虽无严格的师承授受关系,但大都尊张载为“关中士人宗师”,在不同程度上都接受了张载的影响,继承了张载的学术旨趣,由此而形成了客观上内在一致的精神气质、学术宗旨、价值追求和治学作风。因而,成为宋明清时期理学中的一个有地域文化特征学术流派。 关中学术流派的代表学者有:关学创始人张载(1020-1077),字子厚,眉县横渠镇人,人称横渠先生。少年时喜谈兵,曾向焦寅(彬县人)学兵法,计划组织武装力量夺回西夏侵占的洮西之地。21岁时,写信给当时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讨论边防问题,范仲淹对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并劝他读《中庸》,从此走上了治学道路。进士登第后,曾任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会陕西宜川)令、崇文院校书,后病辞返关中,讲学、授徒。熙宁十年(1077)受吕大防之荐,任同知太常礼院,不久以病归,途中逝于临潼,时58岁。著有《正蒙》、《西铭》、《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今编为《张载集》。他本人也被后世尊为理学祖师之一,南宋末年,“濂洛关闽”“周程张朱”已成为人们称谓宋代道学的口头语。 张载的学友有其弟张戬(字天祺)、蓝田吕大防(字微仲)。主要弟子有蓝田吕大忠(生卒年不详,字晋伯)、吕大均(1030-1082,字和叔)、吕大临(1042-1090,字与叔),人称“蓝田三吕”。旬邑人范育(生卒年不详,字巽之)、苏昞等。 张载之后,关学的代表人物有:元代乾县人杨奐(1186-1255,字焕然)、西安市西北人杨恭懿(1225-1294,字元甫)、西安市西北人同恕(1254-1331,字宽甫)。 明代有渭南人薛敬之(1435-1508,字显思、号思庵)、三原人马理(1475-1556,字伯循,号谿田)、高陵人吕柟(1479-1542,字仲木、号泾野)、朝邑人韩邦奇(1480-1556,字汝节、号苑洛)、富平人杨爵(1493-1549,字伯修,号斛山)、长安人冯从吾(1556-1626,字仲好、号少墟,关中书院创始人)。 清代有华阴人王宏撰(1622-1702,字修文、无异,号山史)、眉县人李柏(1624-1694,字雪木)、周至人李顒(1627-1705,字中孚、号二曲,与黄宗羲、孙奇逢同为清初三大名儒)、富平人李因笃(1631-1692,字天生、子德,号中南山人,与李顒、李柏合称“关中三李”)、户县人王心敬(1656-1738,字尔缉、号丰川)。 从北宋张载到清初李二曲七百年间,经过二十多位学者薪火相传地学术探索,形成丰富的学术成果,培育了独特的关学精神,为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对陶铸关中人以至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关学精神 尽管关学在传衍过程中,学术观点屡有变化,但其学术精神却大体有其前后的一贯性特征。关学的学术精神体现在学术使命、学术宗旨、治学作风、治学方式和学者品格等诸多方面。概而言之,约有数端: (一)“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张载是一个有自觉的学术使命意识的哲学家,他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是对自己哲学的学术使命的高度概括。今年4月29日连战在北大的演讲中说:要“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张载这段名言的变通引用。张载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以哲学揭示宇宙的本质和规律并进而确立人在天地间的主体地位(人是天地之心);以哲学来探索人生的价值理想和精神家园,从而为广大民众确立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以哲学来继承和发扬面临危机的圣贤之学,承续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哲学为人们设计一个万世太平、永远美好的理想社会。概而言之,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观和社会观。张载的这四句名言,表达了一个哲学家的崇高使命和远大志向,受到后代哲学家的赞赏和认同,至今可视为对哲学使命的高度概括,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 关学的后继者们,大都以这种使命意识来自励,无论他们在哲学思想上是否与张载一致,但在对自己学术使命的自觉上,皆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张载的精神。 张载的弟子吕大临,尽管有向“涵泳义理、空说心性”的洛学转化的趋向,但他仍保持着“以教才人才,变化风俗为己任”的学术使命感。 明代关中硕儒吕柟,青年时代即与友人相约“文必载道,行必顾言”,入仕为官后上疏力劝明世宗倡明圣学,他认为圣学的意义在于“上对天心”、“下通民志”、“太平之业,实在于此”,体现的正是张载“立心”“立命”、“绝学”,“开太平”的精神。 “关西夫子”冯从吾草书《千字文》(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活于明万历年间被时人誉为“关西夫子”的著名理学家冯从吾,是关中书院的创立者,主持关中书院20余年,培养弟子5000余人。他办学讲学的目的非常明确,“开天辟地在此讲学,旋转乾坤在此讲学,致君泽民在此讲学,扶正变邪在此讲学”,“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作好人,存好心,做好事”。 明末清初被尊为“海内三大名儒”之一的李二曲,终生以“明学术,正人心”为自己的崇高使命,他说:“大丈夫无心于斯世则已。苟有心斯世,须从大根本、大肯綮处下手,则事半而功倍,不劳而易举。夫天下之大根本莫过于人心,天下之大肯綮莫过于提醒天下人之心,然于醒人心,惟在明学术。此在今日为匡时第一要务。”他认为,学术乃是“生人之命脉,宇宙之元气,不可一日息焉者也。” 由此不难看出,有自觉的使命意识和强烈的学术责任感,是关学的重要精神。张载的“立心立命”、吕在临的“教化人才,变化风尚”、吕柟的“对天心”、“通民志”、“兴太平”、冯从吾的“作好人、存好心、做好事”、李二曲的“明学术,正人心”,都是对自己学术使命和治学志向的明确表述。正由于有这种自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学学者们大都把个人的学术活动与国运民命、匡时救世紧密结合起来,以“主持名教,担当世道”(李二曲语)为己任,使自己既成为学者,也成为社会历史价值的承担者。从而,去努力实现为学与经世、治学与做人的高度统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