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龚鹏程 《龚鹏程谈易》系列连载为腾讯儒学特约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咸卦彖辞。咸,是《易经》下半部第一个卦,论者认为其重要性犹如上半部的“乾”卦。上半以“乾坤”居首,下半就以“咸恒”为先。乾坤者,以天地万物为本也;咸恒者,以男女为人伦之始也。 这种看法当然没错,但咸卦之义并不止于人伦,犹如乾坤之义也并不止在宇宙论方面,仍然涉及人事。咸,其实就是感,而感便是贯串于宇宙一切事物的原理,天地万物人伦世界均有之。 咸卦(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个感,首先来自天地阴阳二气之感应。这后来又发展为气类感应说,是我国最基本的存有论。谓因阴阳二气之推移与交感乃形成宇宙、化生万物,因此万物之内在秉性也是阴阳。然后万物又各以其阴阳相交感生化,以至无穷。人是万物之一,当然也以阴阳相感。这在男女,就成夫妇,化生子嗣。若是两男或两女,则气类相感,物以类聚、方以群分,彼此也可成为朋友甚或知音。 这一套思想,环环相扣,影响及于各个方面,而源头即在《易经》。咸卦尤其集中讲这感应之理。平常我们说感情、感动、感兴趣,对什么有感觉有感受,对别人的恩德很感心很感谢,强调要对人感恩感念……。这都是感,也都是由《易经》发展来的,你说“咸”这一卦重不重要? 彖传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就是在感之宇宙中讲感通与感应。儒家讲“人饥己饥,人溺己溺”;讲恕道;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他人有心,余忖度之”;说切肤之痛等等,都是由这一点延伸出来的。以自己曾经饿过的感觉去体会别人的饿,以自己情感上不能接受的事,来推想别人也同样不能承受。这不是理性的论证,更无须逻辑的思辨,乃是当下、即刻、立时就有的同体之感。所谓“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心有戚戚焉,是每个人都自然会有的。讲中国哲学,要特别注意的正是这个“感”。 咸卦之理如此。具体说感,则由两方面说,一是男女交感,二是同体之感。 男女交感而成夫妇,是后来儒家最重视的。今人常乱骂儒家重礼教而压制情欲,纯粹是文盲无知。儒家最重视男女遂情达欲,鼓励并赞美婚配。凡旷男怨女充斥之世,都被儒家批评为乱世莠政。咸卦云:“咸亨利贞,取女吉”,就是其先声。强调男女感应相与,相互爱悦。男孩就应该赶快把女孩娶了,不可耍流氓,光是玩玩。 这里一是强调男女感悦,二是强调男下女。男下女,指男女相交时,男应先求女。若要结婚时,除了男应求婚(即纳献俪皮以为礼之类)之外,娶女子时,男子亦当亲迎。亲迎是《春秋》大义之一,连天子也不能不遵,用以显示男下女。今人又常骂儒家歧视女性,男尊女卑,不尊重女性,这恰是不懂《易经》所说的“男下女”之义。 为何男女慕悦而要男下女呢?由卦象上说,乃是此卦艮下兑上。艮为山,象征少男;兑为泽,象征少女,故卦象是男下女。 可是卦象原是服从于意义指向的,其安排如此,是因本卦由意义上说就是要强调虚己,因此《象传》说:“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试想,本卦讲感通感应感受,如果一个人充满了自己的主见,有强烈的我执我慢,还怎么能去感知别人,对别人的心思、情志、处境有所感受?所谓“感同身受”,其基础正在虚己。 因此,本卦主旨是论人与人之感通,而首先举男女感悦为说,并非全卦都讲男女感应。只是人之相感以男女最明显、最强烈,故举此为例,以说感通罢了。君子以虚受人,就是每个人都须明白的人与人相交之原则。 接着底下具体各爻,讲的就是同体之感了。 同体,是同一个身体内的感知。身体思维始于自身,对自己身体本身的感受,是一切与他人与他物相感的基础,故爻象专就此立论。能感知自身了,才能以此去感同身受地体察他人之所感。 对自己身体之感受,由下及上,由远及近。首先讲“咸其拇”,感知脚上大拇指;接着是“咸其腓”,感知小腿肚;再是“咸其股”,感知大腿;继而“咸其脢”,感知胸部(或云背部);最后“咸其辅颊舌”,感知颔脸口舌。 这些感,都还只是凶不害、吝或无悔而已,还不甚善,唯九四“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才贞吉。可是就连这一爻,《象传》也还说“憧憧往来,未光大也”,还未尽善尽美呢! 如何才能尽善尽美?系辞下传有深刻的解释:“《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这段话,文字洵美,但究竟说什么呢?“憧”是意不定状。心思来往不定,在朋辈中萦注思虑,孔子说,这还太小家子气了,层次也不高。君子应与天下同思共感,而且这个感通亦应是无思无虑,与大化流行相通的。 何以同思共感又是无思无虑?孔子用大化流行、阴阳相感来做说明。阴阳相推,二气感应,是自然而然的,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不待安排、无须思忖。人与万物之相感也应如此。就是自己之立身处世,亦不外乎此理。 阴阳相推而又相成,故屈是为了伸,入用力于内里,恰是为了外用于世,外用有效又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感通感应。孔颖达说此乃“忘怀息照,任夫自然”,解释得很好。“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就还不到此境界。必到此,乃能真与大化流行会和为一,所谓“穷神知化”也。 本卦之义理,大略如此,深究之,尚有无穷意蕴,应予注意。当代西方开始反省其哲学传统重思而轻感的路数,又开始谈身体思维,其说多有可与古老《易经》智慧相浚发处,可取以比观。又有些解易的先生们不知此广大意量,只在男女之事上着眼,以为全卦都讲男女。先摸脚趾,再摸小腿、大腿,接着摸胸、摸背,然后亲嘴。这是读了《金瓶梅》,知道西门庆捏住潘金莲小脚的脑子,岂能懂《易经》哉? 龚鹏程小传: 龚鹏程教授(资料图 图源网络) 龚鹏程,字云起,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于台北市。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曾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南华大学校长、佛光大学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亦曾负责台湾两岸文教交流业务。现任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国务院国学中心顾问,有龚鹏程国学院等学术组织及活动,遍及各地。有文史哲宗教艺术社会学等著作近百种,精博渊懿,为世所称。曾获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章、教材改进奖、朱自清散文双年奖等。亦常在世界各地举办书法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