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农先生(资料图 图源网络) 按照传统的书籍分类法,传世文献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最重要的是经部,也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研究这些经典的学问称为“经学”,从事经学有成并能指导生徒的学者则称“经师”,都一向受到人们的高度尊敬。经部书中又以“五经”和“四书”最为基本,这里洋溢着儒家先贤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智慧,是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例如下列三点就具有极高的价值: 第一,克己爱人的道德情操。孔子讲“克己复礼”,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孟子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爱之道”代表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这样的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尽古今而不变。 第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易经》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孟子有“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担当精神,这些都是很积极很健康,值得发扬光大的。 第三,以和为贵的基本思想。儒家经典反复强调一个“和”字,讲“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讲“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就是求大同,存小异,既要坚持原则,又注意团结他人。这样来处理人际关系以至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之好的。 从成书的过程说,是五经在前,四书在后,“四书”这个名词的形成更晚至宋朝。而就中国先前学童的学习安排来说,则总是先读四书,再读五经,行有余力再读其他经典。现在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不大可能专门来读四书五经,但对此仍应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一些必备的常识。 一 中国最早的学术史论《庄子·天下篇》指出,儒家的主要经典有六部,它们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后来《乐》失传,只剩下五经了。 五经(资料图 图源网络) 《诗经》收入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各类诗歌,据说由孔子编辑而成,或者是他对业已形成的文本做过若干加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凡160篇。为各地民歌,亦有少数士人之作。雅,有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的首都地区(今陕西一带)的乐曲,也有少数产生于东都洛阳一带。当地的语言称为“雅言”,诗则为正声雅乐。其中士人之作居多,也有民歌。颂包括周颂(产生于陕西中部)31篇、鲁颂(产生于山东东南部)4篇、商颂(产生于河南东部今商丘一带)5篇,共40篇,乃是祭祀神灵、祖先时的歌舞曲。三大部分加起来一共305篇,当时称为“诗三百”。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诗三百散佚,后来由汉人重新写定,有不同的诠释流派,其中今文三家:鲁、齐、韩,西汉时立于学官,后渐衰亡;古文一家,即毛诗,东汉立于学官。所谓“今文”,是秦火之后根据口耳相传用当时通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文本;后来又发现了若干秦以前用古老的文字记录的经典,则称为“古文”。今古文学两派在汉代争得很厉害,是经学史上的一大问题。古文家《诗经》的注释先有毛《传》——荀子的学生大毛公毛亨作《诗诂训传》,未能完成,小毛公赵人毛苌完成之,后人有增补;郑《笺》——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其说兼用三家,与毛传不尽同;孔疏——唐人孔颖达领衔编撰《毛诗正义》七十卷(为前人的注释再加注),总结唐以前《诗经》的研究成果。这一套传、笺、疏影响非常深远。 《书经》亦称《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实为最古老的历史文献集。《书经》本来有100篇,而汉初所传仅29篇,这就是“今文尚书”。后来鲁恭王拆孔子旧宅,另得《尚书》一部,用先前六国的古文字书写,比今文《尚书》多16篇,是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裔、学者孔安国读过这个古文的本子以后,献给皇家,藏于秘室,但后来亡佚了,未能列于学官。东晋元帝时,梅赜献出一种《尚书》以及孔安国的传(注释),比“今文尚书”多25篇。这个本子是假的,故称为“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今文尚书”中《秦誓》已佚,另外多分出5篇(29-1+5=33);再加上“伪古文尚书”(25),共得58篇,前有一篇序(司马迁引用过,大约是战国时人所作);再加上伪孔安国的传,唐人孔颖达为之作疏——这就是后来长期流传的本子。《尚书》的今古文之争是经学史上著名的公案,早就有人怀疑《古文尚书》的真伪,到清朝,著名学者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丁晏(《尚书余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确证其书乃是伪作。不过这《古文尚书》虽然是后人伪造的,但伪造时也有些文献上的依据,所以其中仍然有若干有用的史料。 《尚书》的内容无非是上古的应用文,包括虞、夏、商、周的官方文献,从文体来分,有典(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叙,如《尧典》)、谟(记君臣的谋略,如《皋陶谟》)、训(臣开导君的话,伪古文中有之)、诰(勉励性质的文告,最多见,如《康诰》)、誓(君主训诫部属的誓词,如《牧誓》)、命(命令),等等。以记言为主,亦有记事(如《尧典》《顾命》)。又有《禹贡》一篇,乃是最古老的地志。 《尚书》中的文章已经有比较完整的结构,布局相当合理,后来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往往采用类似的章法;其语言采用当时的口语而又有所简化,现在看去相当难懂;但其中也有至今还在运用的词语,如“星火燎原”“不可向迩”“有条不紊”等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