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知“道”,成“道”与行“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哲学研究 孙熙国 肖雁 参加讨论

    文/孙熙国 肖雁(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
    哲学的使命决不仅仅是认识和把握形上之理(所谓知“道”),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形上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所谓成“道”),并在此基础上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于人的实践活动中(所谓行“道”)。因此,知“道”、成“道”、行“道”,是哲学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三个基本环节。但是,并不是所有哲学都能自觉地意识到和处理好这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郭店楚墓竹简》儒家诸篇对这三个环节的处理和把握,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郭店楚墓竹简》儒家的著作分别是《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共计13篇。在这13篇中,既有“德,天道也”这样表达哲学形上义蕴的表述,又有“仁型于内谓之德之行”、“义型于内谓之德之行”、“礼型于内谓之德之行”、“智型于内谓之德之行”、“圣型于内谓之德之行”、“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这样一些把外在之理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的表述,还有“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行之而时,德也”这样一些把掌握于人的形上之理对象化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表述。
    
    郭店楚墓竹简(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德”是涵摄天道与人道的最高本体概念:“德,天道也。”
    “德”在《尚书》中不仅已经被抽象和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而且还具有了最高哲学本体的义蕴。(参见孙熙国、肖雁)但是,“德”作为最高哲学本体范畴的理论阐释,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对此,郭店楚简作出了回答。《五行》曰:“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善,人道也。德,天道也。”楚简讲的五行是指“仁、义、礼、智、圣”(与《尚书·洪范》所言五行不同[参见李学勤,第283-284页]),五行和谐,有机统一,就是“德”,也就是天道。人道要比天道低一格,所以,若只是做到“四行”的和谐与统一不能称作“德”,而只能叫做“善”,“善”就是“人道”。我们知道,天道和人道在老子思想里是二分和对立的。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朱谦之,第299页)在郭店楚简儒家一系的思想中,天道和人道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用天道来统一人道。天道是一个最大的概念,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本体,人道包含在天道之中,因此,“德”既是现实的伦理规范,又是可以上达的形上本体。
    
    “德”是最高哲学本体范畴(资料图 图源网络)
    楚简德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常把“德”和“道”联系在一起说,“德”、“道”并举,“德”、“道”互释,这就使得“道”和“德”这两个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的本体内涵更加清晰明确。如《成之闻之》两次谈到“天德”(“天德”在《尚书》中就已经上升和抽象成为一个哲学范畴),就是把“德”和“道”联系在一起。“是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君子治人伦以顺天德。”人间的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等伦常是上天所降:“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小人违背了这些“天常”,也就是违反了大道;君子治理人伦,也就是遵循了天德。这里“大道”和“天德”所要表达的内涵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成之闻之》又说:“圣人天德何?言慎求之于己,而可以至顺天常矣。”天常、天德、大道在这里都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尊德义》开篇就说:“尊德义,明乎民伦,可以为君。”尊德义和明民伦,这是从形上和形下两个方面对君主提出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尊德义”是就天道来说的,明民伦则是就人道来说的。楚简所言“德义”除指称“圣”、“仁”、“义”、“智”、“信”、“忠”一类道德规范外,还具有最高本体的义蕴,所谓“德,天道也”,“义,天道”(李零,第179页)。因此,“德义”是一个涵盖了所有道德规范的总名,它统摄涵括了整个宇宙和人生。这一意义上的德义也就是“道”,所以,《尊德义》的作者接下来论述一些社会现象时,就明确指出“赏与刑”、爵位“征陷”、“杀戳”等,均要“由其道”,“不由其道,不行”。人类的一切生活和实践活动“莫不有道焉”,如“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尊德义》)总之,“道”是一个统摄万事万物的总纲:“道者,群物之道”(《性自命出》)。在这诸多的道中,“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尊德义》)。尊德义,首先关注的就是人道,但人道服从于天道,人道源自天道,因此“尊德义”就是要遵循天道的原理、法则和基本要求,并把这些贯彻到社会领域中去。
    《性自命出》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先秦儒家楚简典籍,也是楚简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典籍。该篇对“德”的论说也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固然“德”与“道”在具体含义上还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二者所表达的基本义蕴是相同的。《性自命出》第53简云:“贱而民贵之,有德者也。贫而民聚焉,有道者也。”“德”在前,“道”在后,“德”、“道”对举,两者是一种并列互诠的关系。“贱而民贵之”是有德者的表现,也是有道者的表现;“贫而民聚焉”是有道者的表现,也是有德者的表现。因此,这一句话也可以倒过来说:“贱而民贵之,有道者也;贫而民聚焉,有德者也。”相同的论述方式在《性自命出》第58简也可以看到:“同方而交,以道者也;不同方而(交,以故者也。)同悦而交,以德者也。不同悦而交,以猷者也”,也是“德”、“道”并举。
    《缁衣》中也出现了以道论德的现象。《缁衣》第20简曰:“私惠不怀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今本《缁衣》则作:“私惠不归德,君子不自留焉。《诗》云:‘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有意思的是,郑玄虽然没有看到过楚简《缁衣》,但他在给《礼记·缁衣》的这句话作注时说:“归,或为怀”(朱彬,第814页),与竹简《缁衣》暗同。楚简之作“怀”和今本之作“归”,意义完全不相同:楚简之“怀德”,意谓以私惠恩施于人而心不怀德,君子不会接受;今本之“归德”,后人多理解为私自以恩惠施于人而不归属道德,君子不会接受。如此一来,简本和今本中的这两句话看似意义相同,实则一字别而意义差之千里。结合上下文的文意来看,今人把“私惠不归德”中的“德”字理解为伦理层面的“道德”是不妥当的。简本和今本《缁衣》都引用《诗经》“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何谓“周行”?郑玄注曰:“行,道也。”(同上)“周行”就是指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遍性的宇宙人生之大道。意思是说喜欢我的人应当指示我以大道,而不是施以私下的小恩小惠。《缁衣》作者恰恰是用《诗经》的这句话来阐释和说明自己的思想,即“私惠不怀德,君子不自留焉”。可见,这里的“德”和“怀德”只有和“周行”联系在一起理解,在宇宙人生最高本体的层面上来理解,“德”所具有的涵摄天道与人道的最高本体概念的义蕴才会得到阐明。这是一个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