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道如何落实为人道:“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 作为物质世界形上之理的“行”是如何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德之行”)的呢?楚简提出了“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性自命出》)的命题,把教化看作是德“形于内”的重要路径。每个人一生下来,其心性大致相同,为什么后天会形成巨大的差异呢?就是因为“教”造成的,所以,《性自命出》说:“四海之内其性一也。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教的内容不同,决定了后天人性的差异。楚简所说的“教”,不是“教以言”、“教以事”、“教以权谋”,而是“教以礼”、“教以乐”,教人就“道”,教人有“德”。 “德”所涵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礼乐,倡导礼乐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楚简讲“教之以德”,首先就是要把礼乐文化根植于人心。楚简《尊德义》云:“德者,且莫大乎礼乐焉。治乐和哀,民不可惑也,反之此,枉矣。”可以说,“德”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礼乐了,治理“乐”,调和“哀”,民众就不会迷惑。反此而行,就会不正。此外,《尊德义》还说:“由礼知乐,由乐知哀。”《语丛三》说:“乐,服德者之所乐也。得者乐,失者哀。”《语丛一》说:“(性生仁,仁生忠,忠生信,信)生德,德生礼,礼生乐。”《五行》说:“乐则有德”,“不乐无德”。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德”与“礼乐”有着密切的关系,“礼乐”是把物质世界的外在之理(“行”)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德之行”)的重要路径。这一思想在《礼记·乐记》和《吕氏春秋·音初》中都有类似的表述。 ![]() 倡导礼乐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资料图 图源网络) 楚简“教”以生德的路径,除了“礼”、“乐”外,还有“仁”和“信”。楚简《缁衣》说:“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也争先。故长民者,彰志以昭百姓,则民致行已以悦上。《诗》云:‘有觉德行,四方顺之。’”君主好仁则天下归于仁。故楚简又引《诗经》云:“成王之孚,下土之式”,并引《尚书·吕刑》云:“一人有庆,万民赖之”,以说明君主之“仁”对于成德治国的重要性。《成之闻之》则阐释了“信”对成“德”的重要意义。其云:“行不信则命不从,信不著则言不乐。民不从上之命,不信其言,而能含德者,未之有也。”行不信民众就不会服从,言不信民众就不会喜欢。民不从其命,不信其行,怎么能成就涵纳大德呢?“是以上之恒务,在信于众。《诰命》曰:‘允师济德’(何)?此言也,言信于众之可以济德也。”济德,就是成就道德。取信于众才可以成德。可见,楚简把“信”看作是“生德于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楚简在把礼、乐、仁、信看作成就“德”的重要路径的同时,对政、刑并没有采取排斥的态度,这一点与《论语·为政》所载孔子的思想略有不同。《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如果用政法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顿天下,百姓虽免于犯罪,却没有了廉耻之心;但如果用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来整顿天下,百姓不但有了廉耻之心,而且民心归附。很明显,孔子对德和礼是褒扬的,对政和刑则是贬抑的,但到了楚简这里就不同了。楚简《缁衣》云:“长民者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劝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免心。故慈以爱之,则民有亲;信以结之,则民不倍;共以位之,则民有逊心。”这段话可与今本《缁衣》相对照:“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故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恭以涖之,则民有孙心。”(朱彬,第803页)今本和楚简本均是先言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又言教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德、礼和政、刑同样重要。楚简《语丛一》则把这一思想表述得更为明确:“其刑生德,德生礼,礼生乐,由乐知刑。”刑可以生德,德可以生礼,礼可以生乐,由乐则可以知刑。如此一来,德和刑的关系不仅不是截然对立的,而且是循环相生、辩证统一的。《说苑·政理》云:“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乐记》则云:“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凡此等等,都是将“德”与“礼乐政刑”统一起来,其基本思想和楚简的思想恰相呼应。 因此,在楚简中,“礼”、“乐”、“仁”、“信”、“政”、“刑”等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德”发生关联,它们都是把作为物质世界形上之理的“行”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的“德之行”的基本路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