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知“道”,成“道”与行“道”(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哲学研究 孙熙国 肖雁 参加讨论

    二、天道与人道的区分:“行”(天道)与“德之行”(人道)
    在中国哲学的视野下,知“道”、知“天”只是人类以哲学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第一步。知了天道,明了形上之理,掌握了外在世界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本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把外在之理转化为内在之性,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使理论掌握于群众。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五行》篇把作为物质世界形上之理的天道称作“行”(“行,道也”),把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的天道称作“德之行”。
    五行:仁型(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形)于内谓之行。义型(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形)于内谓之行。礼型(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形)内谓之行。智型(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形)于内谓之行。圣型(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型(形)于内谓之行。①
    
    “行”转化为人的内在之性的天道称作“德之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仁义礼智圣五者,如果“型(形)于内”,就称作“德之行”,如果“不型(形)于内”,则只能称作“行”。什么是“型(形)于内”(德行)?什么是“不型(形)于内”(行)?郭沂说:“五行,即仁、义、礼、智、圣五种道德范畴。它们都有两个层面,一是‘形于内’即自然形成于内在德性的层面,二是‘不形于内’即通过学习外在的道德范畴而形成的层面。”(郭沂,第149页)丁四新引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对德的解释:“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以此说明“德”是一个内在于人之身心的东西,而“行”则是施之于行而呈现于外的东西。化为人之心性的五行叫做“德之行”,而没有形于身内的五行则被径直命为“行”。(参见丁四新,第134页)二说相比较,丁说优于郭说。郭说以“德”究竟是“自然生成”还是后天“学习”而成作为区分“内”、“外”的标准,显然不妥。但是郭说指出了丁说立论的不足,即郑玄对《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注释的说法不适合解释楚简《五行》篇的内容,是值得肯定的。而问题是,郭、丁两说都把楚简《五行》的“德”和“行”放到了伦理的层面上进行阐释,没有看到“德”和“行”所具有的哲学本体的义蕴。
    我们通常说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但楚简赋予五行以另外的内涵,即把仁义礼智圣叫做五行。从表面上看,仁义礼智圣讲的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规范,如刘钊先生所说,楚简《五行》不同于“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楚简五行是指人的品德修养的五个方面和两个层次,性质与《尚书·洪范》中的“三德”相近。(参见刘钊,第73页)我们认为,说楚简五行的性质与《尚书·洪范》中的“三德”相近,是对的。但这个相近,并不像一些论者所说的那样是在伦理道德层面上的相近,而是说二者所指称的都是哲学本体层面的内容。《尚书·洪范》篇的“三德”“正直、刚克、柔克”,既是伦理道德和规范,还是包含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哲学范畴。楚简之五行也是一样。如前所述,仁、义、礼、智、圣,前四者之和是人道,五者之和则是天道。天道可以外在于人,独立于人之外,以自在的方式存在,也可以存在于人心之中,化为人的内在之性。如果说楚简五行的性质与《洪范》“三德”意义相近的话,恐怕只能在上述意义上理解。
    那么,如何理解楚简所说的“行”与“德行”之间的区别呢?我们知道,仁义礼智圣,既可以作为外在的规范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也可以内化于人心之中,成为人的内在之性。楚简《五行》把前者叫做“行”,把后者叫做“德之行”。“行”,有原理、规律的含义。《诗经·鹿鸣之什·鹿鸣》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毛传曰:“行,道。”(孔颖达,1999年a,第557页)《易·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彖传》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也。”(孔颖达,1999年b,第112页)《汉书·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曰:“大行越成。”颜师古注引文颖曰:“行,道也。”(班固,第2602页)可见,这里的“周行”、“天行”、“大行”,皆非指称具体事物的殊相概念,而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一般性的哲学范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五行》篇所说的“行”就是天德或天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德行,则是天德和天道内化于人心之后形成的人的内在之性。
    这样看来,仁、义、礼、智、圣有两种存在状态,一种是“形于内”的状态(德行),一种是“不形于内”的状态(行)。但是,二者比较,楚简更为关注的是“形于内”的状态和如何把“形上之理”涵纳持守于人心之中。因此,楚简的五行说是继孔子把“道”根植于人性之中后,对性与天道关系作出的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构。正是这一建构形成了中国哲学合内外之道的重要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