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阳明的万物一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安详书院 澄 海 参加讨论

    文/澄 海
    万物一体与修养相关联,任何哲学都必须谈到这两个问题,宗教也必须解决这两个问题,没有例外。宋明理学谈心性,其实谈的也是万物一体,和一般的哲学与宗教都一样。
    宗教谈万物一体一定要谈神创说,神创才是万物一体的第一因,至于如何形成神格则避而不谈。宋明理学是儒学的重组,保持儒家“不知生,焉知死”的基本态度,不谈“怪力乱神”,当然否定神创说。
    这是中国人文上的大优点,重视人格优于神格,所以宋明理学比较偏于哲学,万物一体即是哲学的本体论。这个问题无论属于唯心论或唯物论,都不能获得圆满的答案,因为思辩本身是线性思考,怎样的曲折发展,避免不了二元的对立。因此,钱穆先生在《阳明学述要》的<宋学里面留下几个问题>中说:
    大体扼要地说,宋代学者所热烈讨论的问题,不外两部:一部是属于本体论的,一部是属于修养的。他们虽说是意见纷歧,不相统一,但是到底有他们全体一致的见解。他们有全体一致的见解,所以成其为一时代的学风;他们的意见纷歧,不相统一,便在共同的学风下面保存着他们各人的精神和面貌。他们对于本体论共同的见解是“万物一体”,他们对于修养论共同的见解是“变化气质”,许多问题便从这上面发生。
    这段话简明的指出:任何哲学思辩,所建立起来的思想架构或论述,都是一偏之见。那么,阳明先生在处理这两个问题时,有没有缺点,是本文的重点。
    
    王阳明(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类的最大困扰是生死问题,我们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所以产生了各种的学说,从神灭论到神创论,五花八门,各擅其说。
    只有找到万物一体的有力证据,将身心全副的投入,并且产生心灵的洗礼,孕育出一个崭新的生命──永恒,才能真正解决生死问题。
    万物一体的真实只有一个:原本如此,普遍如此的,这才是万物所以为一体的共同基因,把他找出来,生命自然产生莫名的踊跃。
    原本没有人类,没有太阳系,没有银河系,何来神佛?何来心物?何来气与理?如果有一位创造者,为什么他存在?他从那里来?如果原本什么都没有,一切还归于没有(空),请问空从哪里来?空怎么会产生有?
    看似很难,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人类喜欢搭乘直线思考的列车,奔驰在狭窄的思维中不能脱困。找到这个,这才是《大学》所讲的“知止”。
    宋明理学家对心与理,朱学主张天地之理即吾心之理,陆学强调吾心之理即天地之理;王学继承陆学,特别重视心体。他在龙场悟道,都在腔子里(心)用功的。如何用功?静心覃思。三十九岁在吉州,他强调:“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也,盖因吾辈平日为事务纷拏,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求放心’一段功夫。”可见当时禅宗已经没落了,不明白禅宗的禅与一般的禅定工夫不同,坐禅入定是小乘禅定,与禅宗的禅相差很大。阳明先生采用禅坐工夫而不讲究入定,而在廓清心体。他写给黄绾:
    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亦有操持涵养之地。
    阳明与陆澄有一段对话,将此心体视为天理:
    澄问中字之义。先生曰:“此须自心体认出来,非言语所能喻,中只是天理。”问:“何者为天理?”曰:“去得人欲,便识天理。”问:“天理何以谓之中?”曰:“无所偏倚。”问:“无所偏倚,是何气象?”曰:“如明镜然,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者。”
    去人欲的心体如明镜,全体莹彻,这是佛家语。但是莹彻是排除人欲后呈现出来的心态,它是暂时现象,因为我们还必须工作、生活,如何能够动用世间学问而永保心体的莹彻呢?这些细节,王学没有交代,连佛教界讲禅定的人也没有交代。何以说此时即天理?根本就避而不谈。阳明只说: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这里又把虚灵不昧抬出来,虚灵不昧即良知,也是天理的流行,所以他说:
    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虚灵不昧即自然明觉的天理,即是真诚恻怛。
    这一转折便把人与天连结起来。历来说天人合一,如何去发现,去实践,总说不清不楚。阳明只拈出“真诚恻怛”就如春花开了般的明亮。王阳明经过平定宸濠之变后,以及随后忠、泰之变,看尽了人间的丑恶,靠着良知来贯彻心体。钱穆在《阳明学述要·王李的三变》中讲到阳明的天人合一思想,臻于成熟的身心世界:
    阳明经受了此第二番的摧抑,他还能保存他那种喷薄鬰勃的活气,不沮丧,不退转,却不得不使他的认识更深刻,更真切地反归到自己内心更深的一层。使他还解悟得伸展自己无限的意志,发扬自己无限的感情,还是自己无限的智慧之所在,一切不在外界,而活在自己的心。
    人格化的过程是“变化气质”,是内心修证的真实,不然今天修证一点,明天修证一点,尽在事上用工夫,还不如心理学管用。
    问题是,王阳明的天理、良知或虚灵不昧是不是含盖了万物。万物如果没有良知,没有虚灵不昧,只有人类才有的话,万物一体的普遍性就不能成立了,只能涉及人类的物种,顶多是人人平等,人人无别的理念世界。
    他与钱德洪谈王学,就说到万物一体: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是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真是旷古未有的言论,良知可以造化,造化普及日月星辰,近及五谷禽兽,良知是万物的共同基因,可以一气相通。良知也可以成鬼成圣,鬼或圣或日月星辰,甚至禽兽草木,都因为良知而形成,只是发窍的精粗不同而已。
    这种见解实在太精妙,打倒了神创说,也打倒了神灭论,万物最后还是一气相通。这样看来,阳明的良知属于宗教层次了。甚至超越了宗教的层次,跨越了宗教的教义,跨越了人文的思想。
    但是研究个人思想,必须前后贯彻,阳明先生是否把握了万物一体的体证,我们还得将他的思想全面审视,找出其它支持这句话的论据与实证。
    抱歉的是,我们真的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或相关的论据,也找不到实证的心量。所以,我们认为阳明先生的万物一体只是平面的论述,属于哲学范畴的主张。“五谷禽兽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不脱“药物皆备予我”的范畴,把人类视为高于万物,尊卑立论。
    我们讲过了,所谓生死解脱不是哲学的论述而已,也不是嘴上讲的“一切放下,心无挂碍,生死一如”那样潇洒的句子。只有把小我融入了大我,将个体完全与大我联合,这才是生死解脱的真实,也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或称瑜伽大定或楞严大定。瑜伽是联合的意思,是小我意识与大我意识的联合,是小我意识扩大为大我意识。
    修行的重点在小我意识质量的变化,小我意识随时呈现着二元对立的相对意识,不断在二元分别中歧出,特点是强化了小我,尤其自我私欲的价值取向,产生连绵不断的自我防卫与自我膨胀。从历史看,王朝的兴替避免不了战争,战争在彻底摧毁对方,这不是自我防卫到自我膨胀吗?企业的兴起造成了另一个不同内容的战场,自有优胜劣败,老二永远屈居下方,企业的活动已经脱离了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利用厚生,现在也变成了国际战争的另一种晦暗战场。
    我们不必指责,因为我们的世界主导的人,惯常遵循了二元对立的策略,就必须在不断而且复杂的成住坏灭中彼落此起,就像海浪的呼啸,永无宁时。
    我们的意识就如那汹涌咆吼的海浪,波波层层,浪来浪去。要把个人的相对意识停歇了,才能找到宁静的时刻。而宁静的时刻只是反照的自我存在,要不要再投入相对抗衡的世界,或是保持距离,坐观浪来浪去?那时升起的感觉或许少许触及万物一体的情怀,但不就那么稀薄而且朦胧吗?
    这些意识的浪来浪去,小我与大我的互换角色,生命的投向与追求,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真诚的推荐你们详细阅读唯识学吧!
    万物一体是生命基因的属性,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们会朝向那个伊甸园走吗?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但是,个人要完成万物一体的情怀永在,并不是没有路径可走。然而,是一条永无止境的心灵净化旅程!一旦踏上光的世界,你会悦然地款款而行!
    踏上了光的世界,《心经》所描写的意识会逐渐出现了,你将眼见菩提,因为你是观自在的真独立人格,时时观自在,观成则一切皆是自己,一切处皆自己存在,慈悲滋长,人我何有“戒”线?
    阳明先生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人物,他对生命的证量,远非一般理学家或禅师可比,然而儒家对他仍时时浮现刻板印象,所以最后还是回归到儒家的堡垒。他还没来得及将儒与禅消化就离开了人间,让我们研究他的学说与意境时,倍感兴奋与惋惜。兴奋的是对生命的探索与坚持,闪烁着他的功业;惋惜的是他内心世界的触感,只有他独知,外人很难模仿。我们也能感染这种挣扎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