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福建论坛》2006年第7期 李承贵 参加讨论

    文/李承贵
    “自然主义”是西方现代哲学中曾经存在过的一种哲学思潮,根据中国学者的介绍,西方“自然主义”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自然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是全部的实在;超自然的领域、超验的领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个方面、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变化,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不需要用某种超自然的变化、非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而且告诉我们,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倾向不尽相同。那么,中国哲学中有无“自然主义”?如果有,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又有什么样特质呢?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我们在阅读中国传统哲学文献时,有一种非常强烈而清晰的感觉,那就是“自然主义”像个幽灵一样潜伏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底层,并影响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方方面面。概括来讲,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思维模式上的自然主义;生死观上的自然主义;行事处世上的自然主义;人生境界上的自然主义。
    
    中国哲学思维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自然”为中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思维模式上的自然主义。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首先表现在思维模式上,中国哲学思维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自然”为中心,从而形成一种“自然主义”的思维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其一,中国哲学表达其哲学思想时,以“自然”作为哲学陈述的基础。比如,老子向人们讲述领导者应有谦下的语言、舍我的品行之哲理时就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事实上,老子所讲述的“无为”、“不有”、“不恃”、“谦下”、“知足”、“功成身退”等哲学智慧,无一不是以“自然”为中心而展开的。又如,《易传》向人们讲述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哲理时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以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以荣以禄。”(象上)而事实上,《易传》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反身修德”、“迁善改过”等哲学智慧,也都是以“自然”为中心而展开的。概而言之,“自然”是中国哲学陈述其思想的原点。其次,中国哲学表达其哲学思想时,其陈述的形式为“直述型”。所谓“直述型”是指中国哲学在陈述其哲学思想时表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气质,不做作,也不故弄玄虚。比如,老子认为,认识事物要从“自身”开始:“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五十四章)又如,庄子阐述“事物特性乃相对性存在”的观点时就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此陈述亦是极直白、朴真。可见,中国古代哲学所展开的哲学陈述,大都具有“平直性”特点。其三,中国哲学论证其哲学思想时,以“类推、类比”为基本方法。比如,孟子讲人性本善时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孟子以“水由高而下”的特性推论人性本善,尽管这种结论的可靠性尚可商榷,而人性与水能否算“类”亦存在问题,但在思维方式上却是一种典型的“类推式”。又如,董仲舒认为,人间有所谓君臣、父子、夫妇三纲,乃是因为自然界有阴阳;而人间之所以君为臣上、父为子上、夫为妻上,乃是因自然界阳在阴上:“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基义)以君臣、父子、夫妇为依托的礼义制度,自然也就取之于“天”。可见,中国哲学在论证其思想观点时,“类推、类比”的确是一种基本方法。概言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中心是“自然”、陈述思想的方式是“直述型”、论证方法是“直观类推型”,因此我们大体上可以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模式是“自然主义”的。正所谓“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把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
    
    中国哲学从来就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自然”的延续(资料图 图源网络)
    生死观上的自然主义。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也表现在生死观上,中国哲学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中国哲学思考人的生命时,习惯从“自然”出发,就是说,中国哲学从来就是把人的生命看成是“自然”的延续,是“自然生命”的组成部分。《易传》曰:“天地絪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这是说,天地(阳阴)二“气”之交感,万物化育而醇;男女构精交合,万物化育而生。而天地交感、男女构精都是以“气”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由天地到万物,由万物到男女,由男女到社会,乃是“一气”之贯通者。朱熹认为,人之层出不穷及精粗之异,都是以“气”为基础的。朱熹说:“天地之气,运转无已,只管层层生出人物,其中有粗有细。”(卷九十八)杨简认为,天、地、人之所以不能分为“三”,乃是因为此三者皆由“气”合而成:“吾之血气形骸乃清浊阴阳之气合而正之者也,吾未见夫天与地与人之有三也。”(《家记·己易》)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因“气”而为一体,由此立场、态度去理解人之生死,所表现出来的便是“自然主义”的态度。如二程说:“圣人以生死为常事,无可惧者。佛者之学,本于畏死,故言之不已。下愚之人,故易以其说自恐。至于学禅,虽异于是,然终归于此,盖皆利心也。”(《河南程氏粹语》卷第一)佛家之所以怕死,就在于没能理解人之死与大自然中的万物之死一样,乃是自然之事。陆九渊也有类似批评:“如来书所举爱涅,憎生死,正是未免生死,未出轮回;不了四相者,正是未免生死,未出轮回。”在陆九渊看来,佛教爱涅槃、憎生死,就是未出轮回;佛教执著“四相”,就是未离生死;而之所以如此,在于未能将生死视为“自然之事”。比较而言,老子、庄子在生死观上的自然主义表现得更为突出。老子认为,世界上最高的“道”就是“自然”,所谓“自然”就是不有、不恃、无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而天地之所以长久,就在于天地不执著自己的生命:“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七章)所以,人也应无著于自己的生命:“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七十五章)庄子认为,“气之聚”即人之生,“气之散”即人之死,所谓“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我又何患!故万物一也。”(知北游)因此,从原始要终的角度看,人的生死实乃自然之生灭变化:“然察其(庄子之妻)死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有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至乐)可见,道家的生死观也是“自然主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