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福建论坛》2006年第7期 李承贵 参加讨论

    
    行事处世以“自然为法”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求(资料图 图源网络)
    行事处世上的自然主义。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也表现在行事处世上。行事处世以“自然为法”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求。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五章)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易传》说:“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系辞上)具体而言,其一,治理国家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不要“无中生有”,更不要“胡作非为”。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简言之,道家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二,开展农事活动应遵循自然本有的运行规则,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所谓“使民以时。”(学而)而且,只有让老百姓“顺应时令”地实施农活,自然资源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梁惠王上)中国哲学的这种主张,在《礼记》的《月令》篇中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三,对待身边的“事象”应“顺其自然”,不要“无事生非”。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就是说,做过了的事即便没有弄清楚也不再解释,完成了的事即便不完善也不再修补,已去的往事即便留有遗憾也不再追究。庄子认为,已有者就没有增加的必要,已为者也没有重复的必要。他说:“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逍遥游)而最应有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所谓“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其四,在知识态度上应该实事求是,不要“强物就我”。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管子》提倡按照事物本貌认识事物,所谓“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心术)邵雍对“以物观物”之法进行了肯定,认为是“性公而明”,他说:“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则偏于暗。”(观物篇)可见,以“自然为法”展开人的认识活动,是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的基本特点。概言之,中国哲学在治理国家、农业生产、物事处理、知识态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有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
    
    “与天地参”的气象,是人生的一种超越(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生境界上的自然主义。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主义”也表现在人生境界上。表现在人生境界上的“自然主义”,绝不说人生的目标就是衣食住行,而是指“与天地参”的气象,是人生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是去物、去我、去私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做了深切而健康的体悟之后确立起来的。孔子的人生境界通常被确定为道德境界,所谓“孔颜乐处”,所乐者“道”也、“仁”也,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所谓“杀身成仁”。然而,孟子及其后来的儒家对“仁”的阐述,让我们领悟到,“仁”的境界实际上是“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尽心上)万物即我,我即万物;悟此而诚,是为大乐;行此道而不息,“仁”即在身。所以,“仁”的境界就是“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程颢对“仁”何以为“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做过解释。他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二程遗书》卷二上)就是说,如果手足麻木,人就不能意识到手或足的存在,这就叫“不仁”;反之,人必然意识到手足的存在,并意识到手足与整个身体是一体的,这叫着“仁”。所以,“仁”便意味着“人与万物为一体。”“诚”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哲学境界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诚”所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中庸》说:“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十九章)何为“诚”?《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十七章)所谓“人之道”,即通过人为而“诚”,就是说,“诚之者”之“诚”是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实现的。与此对应,“天之道”则是自然之道,就是说,“诚者”之“诚”是不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即可实现的。用王夫之的话讲便是“天理之实然,无人为之伪也。”(诚明篇)所以,“诚”便是“真实无妄”,便是“尽其实”。《中庸》认为,将此“诚”修到极至,便可尽显其性;因人、物相通,故可进而尽显他人之性、尽显万物之性;而能尽显万物之性,便可欣赏、赞颂并引导万物化生繁育,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之气象。可见,“诚”即是“与天地参”境界。道家人生境界的“自然主义”特色尤为鲜明。名利是人人所渴求的,追求名利是人生内容的重要部分,但有些人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甚至丢掉性命。老子认为,名利对人的身心是有害的,所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因此不应执着名利,而应像自然那样学会放弃:“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二章)每个人都以“我”的形式存在,而且都十分在乎“我”,有些人会因此而陷入困境,所谓“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二十五章)所以老子要求人们“无我”、“无身”,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全“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面对名利而“生而不有”、面对自我而“无身无我”,所呈现的就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境界。庄子有所谓“坐忘”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离形去知”而与“大通”(自然)同一,是谓“坐忘”,可见,“坐忘”本质上是与自然为一体的境界,也就是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总之,在人生境界上表现为“自然主义”特征,不仅儒家哲学如此,道家哲学亦然。
    按照胡适先生的看法,哲学包括“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和方法(名学及知识论);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有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五,社会国家应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等六大门类,那么我们如上的讨论表明,“自然主义”的确渗透并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多个方面:世界观、思维方法、人生境界、行事处世、生死态度、治国方式等方面,因而我们基本上可以说,“自然主义”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重要特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