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借力传统文化的《大鱼·海棠》 为何成了浮华空洞的命题作文(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澎湃新闻 陈子丰 参加讨论

    
    《大鱼·海棠》中的后土形象。
    从小处说,电影海报中展现的三十余人物,虽然大抵是上古神仙,但众所周知,中国没有完整的神话系统,神话人物和故事散见于史书、宗教典籍和其他材料中,因此同一个人物往往会纳入不同的系统之中。对于这些交叉系统,电影并没有太认真处理。例如后土,“后”的字形本身代表着生育赋予的女性权力,一定有不少观众惊讶于这位信仰历史最悠久、普遍的女性神(女娲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地方信仰)被画成了一位看起来绝不丰饶多产,也完全不女权的老大爷。当然,后土也可以是男性,《左传》和《史记》都提到作为司土职官的“后土”,所谓“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电影里出现了句芒、蓐收和祝融,似乎使用的是这一体系,但这样一来后土也就没有理由凌驾于众官之上了。而在这部以水灾推动情节的电影里,水正“玄冥”的缺席不知是否是有意为之,但其替代者“龙王”奶奶作为魏晋之后才出现的道教神的确有些“画风违和”。并不是说神仙不能混搭,《西游记》、《封神榜》都是混搭界的楷模,但较之这两者,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实在不足以安顿好各路神仙。于是我们看到电影中的大部分人物,他们的身份都和性格、行为没有什么关系,好像《楚门的世界》中的npc,只有主角接近才开始卖酒、织布。当然,这其中也有不错的处理,比如赤松子和祝融,虽然不在同一神话体系中,但都是神农的帝师,且赤松子的主要技能是“能入火自烧”,还能在火中下雨,因此可以亲近火神。虽然都是龙套,但是洪水中的深情一握像极了《泰坦尼克》中沉船相拥的老夫妻,能让观众觉得背后还有故事,拍出来或许比正片还要精彩。又如完全虚构的两个人物灵婆和鼠婆,因为没有传统文化IP的资源和限制,反而塑造得立体生动,加上金士杰、杨婷的配音,简直熠熠生辉。
    
    椿与湫泛舟。
    比起配角文化背景的混乱、单薄,主角身上表现出的同样倾向就成了很大问题。以椿、湫为名的女主、男二,除了名字,和“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的“大椿”毫无关系。这个爷爷是上古圣哲、妈妈是清朝仕女、自己是民国女学生、朋友是视觉系青年的女孩,她“一生只养一条鱼”的行为可以用执念解释,用羁绊解释,但唯独不能用《逍遥游》来解释——她太“数数然”了。在这个渤海版的“化身爱人”中,所有“归墟”、“南冥”、“鲲鹏”、“大椿”,都只是传统文化被召来的,替其接受礼拜的“尸”,而不是它的“神”:一个关于“守护”和“责任”的故事,怎么能用一套道家的语言来讲呢?“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若主角有半分庄子的觉悟,开场十分钟就相忘于江湖了。反倒是滔天洪水中哼唱着“哪里才是侬的家”悠然离去的鼠婆子有几分神韵。
    更进一步说,导演动用《山海经》、《逍遥游》这些超级大IP搭建了一个世界,其用意何在?按照通常的牌路,被海洋分割的世界与人间构成镜像关系,其中应该有对人间社会的隐喻或寄托,而红海豚们作为穿梭两界的使者,可以获得间离的观察、比对视角。看预告片的时候,笔者本以为土楼围屋代表着某种福柯式的监视装置,象征着这个世界的保守和森严……但正片中海之下的社会的体现仅仅是“一群人站在一起”。似乎导演除了将有关于爱情(或者守护)的关怀寄托在主角身上,大部分人物都是推进叙事、充实视觉场景的道具,缺乏有表达力的世界观架构和弥漫全片的文化关怀,使这故事变成了字面意义上的“倾城之恋”——倾覆一座城来成全一段恋情。
    笔者以为,直接将传统文化化形入神或许有难度,但在一篇作文中挑选关联性更强的典故稍稍展开,不忙着用如雷贯耳之名铺开满纸却是可行的。这一点,似乎可以向网络小说学习。以玄幻类为首,很多种网络小说都会引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优秀的小说会将资源合理地编织进叙事中,让它们在故事里产生作用;作者需要在故事之外有一个详细的世界观设定,世界观不一定要完全被叙述,但能让人物在其中活动并互相联系,而不是充当道具,更不仅仅像“寻物小游戏”一样提供考人眼力的乐趣。在这个基础上,观众才能够安然沉浸到故事中去,而不会感到作者之手强行拨弄的牵强。也只有这样,作为一部具有成为“国漫”里程碑野心,想要表现传统文化又力求有独立世界观的电影,才能够无声润物,显示出“文”已臻“化”境的自信从容,而不是成为影人和观众紧张地贴在前额上,用来抵挡假想敌人的符纸一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