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象传”与君子人格理想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冯国栋 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曾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社会的传统都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经传,特别是“大象传”中对于君子的劝勉与期许,正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投射与反映。可以说,《周易》经传与《论语》一起成为“君子”文化的两大源头经典。 与《论语》所描写的端方严毅的君子形象相比,《周易》中的君子更加丰富、立体。《周易》中的君子既有“自强不息”“果行育德”的进取精神,也有“厚德载物”“容民蓄众”的包容品格;既有刚健中正的纯粹气象,也有含弘光大的安贞容度;既有“致命遂志”“立不易方”的坚定与果敢,也有“知几而舍”“括囊无咎”的智慧与从容;既有“辅相天地”“启国承家”“观民设教”的外王事业,也有“反身修德”“惩忿窒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的内圣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对“君子”人格理想的描述与期许,对于建构现代君子人格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 君子人格理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周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意义,也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论证模式,从天道变化引出对人生的劝诫与勉励。天道变化成为人生行事内在的形上依据,而人生行事则是天道变化外显的具体实现,二者互为因依,不可分离。《周易》“大象传”即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 温良君子,人文化成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胡发贵 辜鸿铭曾认为中国文化的典型特质是“温良”,他说:“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驯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在弟子的记忆里,夫子自己是温良的化身,如“夫子温良恭俭让”。在思想内涵上,所谓温良君子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友善爱人,“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孔子尤其强调,君子应成人之美,而恶称人之恶。二是敦厚谦逊。“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主张为人处事端庄持重,克己守礼,谦让圆融。孔子就盛赞三让天下的泰伯有“至德”,认为“礼让为国”是文明的要义。三是磊落真诚。“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鄙视“巧言、令色、足恭”的虚伪造作。四是“求达不求闻”,淡泊名利,远离浮嚣,注重闻道求义,关切修身养性,倾心立身成仁,追求“内圣”的内在超越。 温良君子,展现了人文化成的文明结晶,超越“交焉而争,睽焉而斗”的狂暴和凶残状态,显示出“吾日三省吾身”的理性成熟和圆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忠恕”精神,爱己爱人,遂己达人,突破唯我独尊意识,以一种平等心尊重和体谅对方;透现了华夏文明的厚德载物情怀,推崇宽厚诚朴,摈弃刻薄巧佞,洋溢敦柔润泽的中和之气。 儒家的君子文化与人类文明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何俊 今天,和平与发展虽是世界主流,但全球并不安定。正在走向复兴的中国给人类带来怎样的愿景,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而儒家的君子文化是富有启示的精神资源。 通常把儒家的君子文化理解成个人修养,其实儒家的思考从来都是立足于个人而寄望于社会的。儒家谈君子,目标是建立人类文明。 ![]() 君子喻于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儒家君子文化内涵甚丰,要义在“君子喻于义”。这并非是将义与利对立。“最后通牒博弈”假设,两个不相识的人共分一万元,A决定分配,如B接受,则成交,如不接受,则钱被没收。如纯从利着眼,似乎A可以自己拿9999元,让B拿1元,因为B如否决,则连1元也没有。但大量测试表明,被不公正对待的B通常都会选择放弃,致使分配流产。这说明人是追求正义的,而不仅是利益。君子喻于义不是简单否定利益,而是要将利益建立在正义之上,维系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实是儒家君子文化的精神。 人类追求正义或得益于后天教化,但根源是人的先天需要,因为人是社会性存在,正义是根本的维系力量。由此引出儒家君子文化的另一特性——“文质彬彬”。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人的本质在不同的时代不断得到唤醒,而其呈现形式却因时代而变化。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质,如何传承此特质而呈现于世界,这是时代的挑战。今日谈儒家君子文化,既需要对自己的文化高度自觉、自信,又需有开放的视野,传承创新,和而不流。 谈正义,讲传承创新,和而不流,分歧与冲突仍难免,故又须讲儒家君子文化的第三义,“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人类的分歧与冲突虽然时难避免,但君子却坚持和平的方式以面对与化解。 君子文化的历史价值及现代意义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洪修平 “君子”这个概念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并逐渐发展为与“小人”对应的正面向上的人格形象。特别是孔子儒学赋予了“君子”以丰富的道德内涵,从而使君子成为有道德之人的代名词,是传统伦理道德完善的人格化体现。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君子也经常被认为是儒家的理想人格。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第一,“君子”与理想人格的区别与联系。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但严格地说,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当然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君子则不同,君子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也应该做到的。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但他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格,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这并不是否定君子的价值,恰恰相反,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更具有普适性和感召力,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君子与理想人格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君子自觉地时时以理想人格为楷模和榜样,时时以实现理想人格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趋向于完美。 第二,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同时又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在此过程中,儒佛道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儒为主、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这在君子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儒佛道的理想人格及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化中的君子内涵。除了儒家的自强不息、“见贤思齐”等之外,道家道教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无为,佛教的去除贪欲、破除执着、慈悲助人、智慧人生等,也都成为君子文化的丰富内涵。 君子之美,美于形美于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 与先秦儒家提出的“仁”“义”“忠”“孝”等范畴不一样,先秦文化典籍中“君子”是对人的形象的指称。范畴抽象,而“君子”则形象可感,不仅是理想的形象,也是美的形象。 在先秦文化典籍中,“君子之美”可以分为两层感知。一是美于“形”,《论语·尧曰》说“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就是对“君子”外形的描述;《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用“谦谦”形容君子自我约束不张扬的神态;《诗经》则谓“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其形象更为可爱可亲。《荀子·劝学》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指出了君子美于形的原因——“学”。有了知识,也就有了修养,从而举手投足、动静之间,都和其他人不同。二是美于“神”,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性格、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如“笃志而体,君子也”(《荀子》),注重独立意志和品质;如“喻于义”,乃至“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荀子》);还有“博学”“坦荡荡”“文质彬彬”等。这些“君子”的描述,共同构成了君子的内在之美。 ![]() 君子如玉(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从先秦发端以迄明清,历代的思想家长期不断地对“君子之美”进行阐释。文学作品也塑造了诸多具有形象美感的“君子”形象。美的形象总是能够唤起人们向往,在弘扬君子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让人们充分感受和感知“君子之美”,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