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希平 五月五,过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每月有三个五日:五、十五、二十五,端为开始之意,每月之五日皆可称端五,而农历五月又称“午月”,故五月端五又作“端午”,一般以为这就是“端午”名称的由来,各地、各代习俗有差异,导致端午节又有多种不同称呼,如端阳、重午、重五等等。 ![]() 端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农历的五月初五,已是仲夏,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气温逐渐升高,毒虫、疾病开始活跃。远在上古之时,先民就开始意识到这个时段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采取各种措施、举行各种活动,驱毒避邪,祈求健康、丰收。大约在汉晋之际,过端午已经成为普遍的风气,到了唐、宋两朝,各种活动内容仪式完全定型,端午成为朝野同欢的国家节庆。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习俗、物产多样,早期端午活动多就地取材,各有特色。如有的以药草沐浴,来驱赶虫豸、除垢保健,这应该是比较普遍的做法。屈原《九歌·云中君》就已经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这样以药草煮汤沐浴的描写,汉朝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也提及五月煮梅,“午日以兰汤沐浴”。南朝梁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已经有了沐兰节的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 端午习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有的采药草,并服用、佩戴,如艾草、菖蒲等,这是在暑气渐生之时用以辟邪保健。《荆楚岁时记》记五月五日这一天的习俗说:“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而在下边所作注释,则透露了这些习俗的形成,都是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病毒侵害:“宗则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灸有验。《师旷占》曰:‘岁多病,则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 ![]() 用以辟邪保健 (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还有以丝绳等鲜艳之物系在头、臂,辟邪趋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向往健康平安的心理,此时表现得就更明显了。这一习俗经过发展,后来成为女性的节日——女儿节。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 长命缕(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