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端午节的诗与远方(2)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董希平 参加讨论

    当然,影响最大的、最流行的,当属做粽子和龙舟竞渡。这两种习俗因为有了名人故事的加入而具备了更深厚的人文底蕴,后来也就更深入人心。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鶩角黍。”角黍即是后来的粽子。后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保存了周处《风土记》所载的粽子做法:“俗先以二节日(五月五、夏至),用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黏黍,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文字,说明那时候粽子已经和屈原投江联系起来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称三闾大夫,曰:‘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以楝叶塞筒,五彩线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言。故世人五月五日作粽,并五彩线及楝叶,皆汨罗遗风也。”
    
    粽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至于赛龙舟,其初衷大约也是借助这种群体活动,一来舒展四肢、强健体魄、以避病害,二来也有强化群体协作、增强群体凝聚力之意。龙舟竞渡源于江南,也以江南为最盛,后人多以纪念春秋时的伍子胥、战国时的屈原、东汉时投江救父的孝女曹娥作为人文来源,其中以纪念屈原最为人所知。唐魏征《隋书·地理志》谈及荆州,说:“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钩初发动,皆有鼓节,群噪歌谣,振惊远近,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其事亦传于他郡。梁简文之临雍部,发教禁之,由是颇息。”
    
    龙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北方不便竞舟,有时候也可“走马”,可见大家还是都得端午习俗之精髓的,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投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
    唐宋之时,因处于长期的太平盛世,兼之统治者的提倡,五月端午节庆达到高峰,端午与中秋、春节一起成为全民的狂欢,其盛况不唯见诸文籍,更为诗词吟咏所青睐。
    在竞渡的发源地、也是竞渡水平最高的湘沅一带,刘禹锡的《竞渡曲》留下了竞渡过程的生动记录: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檝从此起。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鬛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陵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作者特意在题下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
    可见彼时竞渡,官民同庆,人人若狂。
    
    官民同庆 人人若狂(资料图 图源网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