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楼宇烈: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二十四孝》?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北大耕读社 楼宇烈 参加讨论

    课堂提问:
    孝的概念和精神很重要,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二十四孝》中有些形式上的做法如今看来不近人情,夸张,如何对待呢?请老师指点。
    
    二十四孝之郭巨埋儿(资料图 图源网络)
    楼宇烈先生答:
    这个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变了,在当时人看来,这个恐怕不成问题,我们现在价值观发生变化了,所以当然看不惯。比如说过去,一个达官贵人,三妻四妾很正常,现在肯定不行;过去人私定终生后花园是要被耻笑的,现在我们在花园里幽会,有什么关系。所以说价值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看不习惯,这没有关系。我们不去采取他的形式,而是体会他的精神。(学生问:这会不会违背人性,如郭巨埋儿?)这是你理解的人性,古人的人性不是这样理解的。香火相传,你的命就是我的命,没有我的命哪有你的命,是这样一种生命观的话,他有什么问题呢?没有问题啊。我们现在价值观变了,我们认为我们现在的价值观是对的,所以不需要在形式上学习那些东西,保留他的精神就好。孝里面要能养,我现在养不了了怎么办,那就要想办法啊,哪怕杀了卖了自己的儿子去养父母,在那个时候的人看来很正常,今天我们看来绝对不行。所以说,很多观念其实是在变,但是其中的精神我们要把握住,孝的根本的精神。
    
    二十四孝卧冰求鲤(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另外,这是在当时整体的情况下构建的《二十四孝》,如今完全可以用今天的形式构建新的二十四孝,提出一套我们现代人的孝的理念。所以这个不太好去评价,墨有墨的是非,儒有儒的是非,你很难用墨的是非去评价儒的是非,也很难用儒的是非去评价墨的是非。所以我们也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评价古代的价值观,也不能以古代的价值观要求现代,究竟时代是变化了。礼以顺人心为本啊,礼要顺时而为啊。一个顺时,一个顺人心,这是中国传统里面反复强调的理念。礼不是让我们守旧。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习俗的变化,我们也不能说古代的习俗都是糟粕,今天的习俗都是美好,每个时代的习俗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所以要辩证地分析,不能全部否定,或者求全责备。现在确实对《二十四孝》有的不能接受,但是有一些还是可以接受的,例如自己先去喂蚊子,这个今天人都能做到吧,但是也不容易。有的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强迫人们去做。所以我们把握领会精神是根本。
    孝是构建在自然关系之上的,自然亲爱为孝,是人将其提升到道德理念层面上的,动物都有这样自然关系的表现,人把动物这一表现提升到人的伦理层面,并加以发挥。所谓伦理,字面来讲,人与人之间的道理,伦就是类,这类人与那一类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就是理。所以父母和子女,父母一类,子女一类;长辈是一类,晚辈是一类。中国的伦理是建立在天伦的基础之上,天伦是基于自然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从动物、植物身上发现和学习我们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如果用西方的生物学动物学的观念来看,那都是动物生物的本能反应,毫无人文意义了。但是中国人本身就重视人的自然性,人里面也有动物植物的基因吧。那么人在天地万物之间为贵,是不是应该从万物中得到很多道理。这是很有意义的,从动植物中发现人的伦常,所以叫做天伦,天本身天就是自然、本然,不是做作的,不是苟且的、刻意的、执着的。当然这样一个概念也有弊病,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亲疏的关系。不明理的人就只看到亲,看不到疏;明理的人就知道把亲的关系推衍到疏上面去,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推到仁民,由仁民推到爱物。推己及人、由近及远,这就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推衍的过程。自然关系里面,血脉延承,就是亲,没有血脉联系就是疏。西方文化中不会有亲疏,直接的一视同仁。我们确实要经过由亲到疏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也不需要去忌讳这个问题,这就是一种文化。
    
    二十四孝之孝感动天(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反之,如不能爱亲,如何去爱别人?从这个道理来讲,由亲到疏也是自然的,理所当然的,也有他合理的一面。那我们如果不明理,只有亲没有疏,那就要提出一些理念去补充它,比如说忠的概念,因为孝只在一家,为了国、大家舍弃小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是这种补充。所以文化会有各种补充,提出的理念都是有针对性的,我们如果只看这点不看那点,那就会尽是缺点,所以不能执著于一面,要全面、整体地来看。所以我们提出了很多的理想、愿景、规范,正是因为现实中缺少这些,而希望能够不断完善现实。所以现实总是不完美的,所以要不断地去改变它,用理想去完善它。所以孝的问题也是这样,我们不能执著于其中有极端的、我们现代人不能接受的,就将它根本否定。否定二十四孝的具体做法可以理解,由此而把它倡导的根本精神也抛弃掉就有问题了。要梳理就要梳理这个,把行为和根本的精神分析清楚。还如三纲五常,尤其是三纲,我们老是纠缠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把它整个否定了,而不去看它正面倡导的,如身教,君、父夫要做榜样,起引领作用。现在可再加一条——师为生纲。老师应该作为学生的纲。汉代杨雄《法言》里面:务求学不如务求师,师者,模范也。师是一个模范,以身育人。
    转自丨“北大耕读社”(微信ID:bdgengdush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