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语:药王孫思邈】 孙思邈,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出生于今陜西省耀县孙家塬村“老堡子”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自幼体弱多病,但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千金要方*自序》)。 七岁入学,勤奋不倦,聪明过人,能日诵千余言。 十八岁“志学于医,研综经方,推究孔穴”。二十岁时已学兼《老子》、《庄子》及诸子百家之说,颇觉有悟,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叁十七岁以后,出于对王室不满,和受“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佛”的思想影响(老庄的“无为”与佛门的“涅架”都有“厌世”思想),先隐居太白山 ,学道炼气,究养长寿之术。后隐居终南山,喜好佛典,与佛教名僧道宣律师相友。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可谓集儒、道、佛等各学说于一身,学识极为广博。 在此期间,他除了日以继夜地阅读唐以前歷代名医如扁鹊、仓山、华陀、张仲景、皇甫谧、葛洪等人的医学典籍,在长安期间,虚心向太医令谢季卿及甄权等名医学习,精心钻研唐以前的医药经验,终身不仕,隐居山林,作为研究药物的天然药圃,两次入川採集和加工炮製药物, 行医治病、寻求药方,进行医疗实践,终于在花甲之年写成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医药宝书。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对脉学、针灸、食治、伤寒、杂病、小儿病、妇人病、营养不良等病症详加论述,而且还收载了一些外来名方和民间单方。一千多年来,他和他的《千金方》一直受到国内外医药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重视,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 孙思邈不为名求,不为利惑,不为禄位所诱,先后叁次拒绝北周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帝王的征诏封官,深入民间,普救苍生,为患者治病,有高度的责任感。 他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危急病人看病,“不得问其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通一等,皆为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孙思邈医术上精益求精,他在《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叁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及张仲景等名医诸部经方。又经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经熟。” 他凭一根金针,可救无数人性命,所以人们尊他为神医,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法创始人,而且他并不满足传统治疗法, 还研究各种医疗术,甚至对民间偏方也潜心实验,是隋、唐两代的大医学家。。 此外,孙思邈又用米糠和麦麸治疗脚气,用动物肝臟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症,这些方法都为今日的现代医学所承认。孙思邈不但精通医术,而且非常有医德,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一律尽心医治,且常向贫穷患者施捨医药 。 孙思邈与医药学: 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算命),妙解数术,亲自採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广泛搜集以前医论 、医方以及用药 、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 、食疗 、导引 、按摩等养生方法,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 他撰写《千金要方》叁十卷,《千金翼方》叁十卷,还写了如《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数种着作。他的医学着作集方广泛,内容丰富,对后世方剂医学,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他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作为医疗内容。认为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健康长寿,终其天年。 他很重视妇幼保健,着《妇人方》叁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经歷西魏文帝、废帝、恭帝、北周闵帝、明帝、武帝、宣帝、静帝、隋帝、炀帝、恭帝、唐高祖、太宗、高宗14个皇帝的统治时期,活了141岁,逝世后葬孙塬村“先茔”祖坟。临终前,他“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宰”。因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明,以医济人,不为名利,人民群众尊为“药王”,给他树碑立庙,他隐居过的耀州区五臺山也就逐渐称为药王山了;药王庙.遗有大量的医书。陕西省人民政府将药王山公佈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追封为“妙应真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