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师道尊严 >

乡村教师22年不让一个农牧区孩子失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图语:塞尔山参加评课活动】
    在新疆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山城伊吾,在距伊吾县城35公里外的一所山村学校——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有一名哈萨克族教师塞尔山·加汗,22年如一日,如一棵雪松一样扎根在恶劣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无私地传授给农牧区的孩子们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他还一直像珍视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1.哈萨克族小伙大学毕业 主动申请回艰苦家乡
    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所处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夏季非常短,冬季常常风雪交加,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0多度。22年前,这所学校的硬件设施还非常落后,破旧的土坯房教室四处漏风,没有水电,夜晚漆黑一片。
    很多教师都对这所学校望而却步,不愿到这里工作。可刚刚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塞尔山,却主动向领导申请到这里任教。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盐池是塞尔山的家乡,他在这里长大,很清楚这里的教育有多么落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回到这里,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对家乡的教育状况作出一些改变,为家乡做一份贡献。”这就是塞尔山的答案。
    但除了糟糕的外部环境外,塞尔山还遭遇了语言障碍。
    当时的学校名字还是盐池乡哈萨克寄宿制学校,学校的授课语言为哈语。可是,塞尔山的民族成分虽然是哈萨克族,但他的哈语水平却很低,不能自如地从事哈语教学工作。原来,他从小上的是维语学校,多年下来几乎丢掉了自己的母语。但这也没有把他吓退。
    他虚心地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母语,反复练习,很快学好了哈语。但他并不满足,为了跟上时代发展需要,他还刻苦练习普通话,现在早已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一起来的老师们一个个想办法调走了,但塞尔山却坚持了下来。很多人不禁会问,是什么支撑着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一干就是22年呢?
    同事们经常说,塞尔山热爱这块土地,还有孩子们。
    是的,塞尔山就是因为爱而选择了留下。
    2.他把家变成“临时课堂”用大爱浇灌“牧区花朵”
    那么,既然有勇气留下,就要敢于面对比没水没电、重新学习母语还要大的困难: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大多来自牧民家庭,他们的父母每年都要转几回场,根本没法很好地照顾他们的生活,更别说管他们的学习了。
    为了让孩子们学习好、生活好,塞尔山就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家里进行无偿辅导,并照顾他们的生活。冬天的时候,很多牧民的孩子没袜子穿,他就带上班长用他的钱给全班每个孩子都买上棉袜子。有学生的鞋子不能再穿了,他就给他们买新鞋子。有学生病了,他就带着学生到医院看病。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太多太多,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为孩子掏了多少钱,但他从来不计较,因为他爱孩子们,爱得无私。有一年冬天,教室里生着火炉,师生们却还是被冻得瑟瑟发抖。其他年级因此陆续放假了。塞尔山带的是毕业班,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就把全班学生都带到自己的家里上课。没有黑板,就用面板代替;没有黑板擦,就用毛巾代替;没有桌椅,就用木板搭成座位。就这样,学生们挤在他那并不宽敞的家里上课,把他的家变成了学校的“临时课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学生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伊吾、哈密的学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过去了,这些孩子们至今还会时常来学校或他的家里看望他。一提起这些孩子,塞尔山就会流露出幸福、满足的笑容。
    塞尔山对学生和学校有着特殊的感情,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赶到学校,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塞尔山的妻子时常说,学校就是塞尔山的家,离开学生他就会感到寂寞。当别人问他这样辛辛苦苦图什么时,塞尔山说:“我啥也不图,只要我的学生能从我的付出中学到文化,成为有知识的人,我就满足了。”
    他的很多学生都说:“塞尔山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好朋友。”塞尔山经常说:“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我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慢慢懂得了教师这个职业的真谛,那就是无限热爱学生。”
    3.他无惧风雪不怕山路 只为“一个都不能少”
    以前,牧民对知识的渴望不强烈,对让孩子上学的认同程度不高,因此,学生辍学的事儿会经常发生,但塞尔山不允许自己的任何一个学生辍学。
    1999年的那个深冬,一直鲜活在塞尔山的记忆里。他为了去寻找辍学的学生木拉提,顶着风雪赶往17公里外的木拉提家。终于做通了木拉提的父母的工作后,他又独自一人骑自行车往学校赶。没想到雪越下越大,没法骑自行车了,塞尔山只能推着车子艰难前行。5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他开始感到身体僵硬、手脚浮肿、呼吸急促、头晕。可他离学校还有几公里的路程呢!这样下来,很可能有危险发生。
    幸运地是,就在这时他听到了风雪中有人喊他的名字。原来,校长和老师们一直等不到他回去,对他放心不下,都出来沿路找他了。幸好他们及时赶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2009年,前山乡学校的初中部并入盐池乡寄宿制学校。前山乡的很多家长想不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盐池乡上学。塞尔山为此忧心忡忡,就骑上摩托车,一家一家地去做工作。前山乡的山路很不好走,很多地方摩托车无法通过,塞尔山就靠步行前往。每次走访都要至少走10多公里山路,塞尔山的双脚被磨出了血泡,但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感到很开心、很值得,因为他走访的40多个家庭的孩子都顺利到盐池乡上学了。
    可以说,家访是塞尔山的一项常态化工作,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塞尔山都要骑着摩托去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告诉家长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在校表现。在一次家访过程中,他了解到一名学生是一个孤儿,跟着年迈的爷爷生活,生活清苦。他非常心疼,回到学校后号召全体师生为这名孩子捐款,自费给他买了一身新衣服,并在其后的日子里经常领着他到自己家改善生活。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塞尔山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代课老师魏敏芝一样,利用假期走遍了学校周边的每一个牧场,每一个学生的家,他要实现学校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他说,这些孩子就是我的全部,我越来越舍不得他们。
    4.周边乡亲夸他是民族团结的“使者”
    塞尔山是一个热心人,喜欢帮助别人而又不求回报。珍爱民族团结,在工作中教育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友爱,在生活中身体力行,经常无私帮助邻居们,不分民族,并且在大是大非面前能保持头脑清醒。
    2009年3月,塞尔山得知阿热买里村有一位孤寡汉族老人,亲人都不在他的身边,生病多日无人照顾。
    他就每天抽空去照顾这位老人,为他提水、做饭,并从自己每个月的工资中拿出300元为老人购买生活必需品,直到老人康复。作为少数民族干部、共产党员,塞尔山对那些丧失人性的民族分裂分子恨之入骨。他在学校成立宣讲小组,带队走访入户,挨家挨户宣讲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幸福生活和党的好政策,做好各族群众的思想工作,稳住人心。如今,提起塞尔山,周边的乡亲们没有一个不对其竖起大拇指,夸他是民族团结的“使者”。
    这些年来,塞尔山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从来都觉得成绩是属于大家的。他的职务在不断变化,但他认为自己的党员身份没有变,身上的责任和使命没有变,他还是在一如既往地做学生的领路人、好朋友,做山村里民族团结的使者,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