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仁义之道

http://www.newdu.com 2017-12-08 中国少年国学院 佚名 参加讨论

     圣哲之求道 
    信仰是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性关怀,是人类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活动。借助于信仰活动来表征和实现自我超越,成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有的和最高的精神标志。
    从《论语》一书中,可见孔子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相比于“道”,吃饭穿衣皆不必太计较,君子应该操心的是“道”的寻求与实践,这样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即便闻道后马上会死去,也在所不惜。如果“道不行”,不如“乘桴浮于海”(《公冶长》)。孔子的这种心理活动就是一种自我超越,体现了人类使现实存在状态趋向于理想的努力和冲动。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成为君子儒,不要成为小人儒。孔子提出君子之道的内容是仁、智、勇三项,而以“仁”居首。至于仁的意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名言,人们已耳熟能详。孔子时常提到的诚信忠恕义、温良恭俭让等德目,都在“仁”的涵盖之下,并由此构成孔子之“道”:“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雍也》)
    对于“道”之见诸行动,孔子及其门人有三点认识。一是“道不远人”,即道离人们很近,应从身边做起,“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二是“人能弘道”,道的作用需要人去廓大,强调士人的责任。三是“天下归仁”,期望所有人为仁由己,从而达到社会安宁的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