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企业,在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时,一定要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原则,脱离了这个基本原则,企业不仅不会走远,就连生存的根也没有。企业价值观和企业使命的确立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因此,建设企业文化和制定企业价值观时,一定要走中国化道路。企业的责任有多大,企业的市场就有多大;企业的理念有多高,企业就能走多远。企业文化中国化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并建立中国化的道德体系,从而确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孔子的《论语》是中国式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如果企业读懂半部《论语》里的伦理道德,并把它落实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上,就有可能避免三鹿和双汇的沦落。 孔子的《论语》告诉我们,企业道德经营必须注意三个原则:一是诚信原则,二是义利原则,三是仁爱原则。 1、诚信观 诚信伦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论语》中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企业道德经营的必备要义。儒家常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诚信。 诚信是我国传统的商业道德。早在战国时,对商业活动就有“市价不二,国中无伪”的要求。在商业发达的明清之际,商家无不标榜诚信,也大都“以儒道经商”。晋商与徽商就是中国古代以诚信经商势力最大的两股商业力量,梁启超说,晋商“笃守信用”,徽商亦“贾而好儒”,能够“以诚待人,以信接物”,良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们的成功之道。 诚信是现代企业的黄金品牌。时至今日,许多知名企业已经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海尔的高层管理者将不合格的冰箱砸掉,就是要实现对市场、对消费者的承诺——“决不让一件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流向市场”。“诚信”是品牌,也是无形资产。国际上许多大企业都很重视诚信伦理。比如,IBM把诚实作为企业的座右铭;松下公司把“赢得人们的信任”作为企业的价值观;诺基亚把“科技以人为本”作为自己诚信的实质。 企业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确立价值观必须纳入的内容。当前中国企业一个突出问题便是诚信缺失。企业“诚信”缺失危害很大,可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作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以及三鹿和如今的双汇就是最好的明证。加强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证。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确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着名管理学家沙因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但是诚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伦理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 培育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道德规范和开展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避免三鹿和双汇悲剧重演的重要法宝。 2、义利观 《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取。由此延伸出来的义利原则也是企业在道德经营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 孔子又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在经济关系上,义是处物质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所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质利益前不做非分之想,不贪不义之财。《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义利观的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先义后利,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这里就包含了把义和利统一起来的思想,认为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谨尊仁义之德,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先利顾客,后自己获利。“不义之财不可得”,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企业职业道德具有主观上的“利他”性和客观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础,“利己”是“利他”必然结果。只有依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续下去。“义”是“利”的手段和途径。企业在实践中视顾客为上帝,对用户负责,必须会赢得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子提出“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义利原则,就是指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在孔子的伦理道德论述中,以“义”作为评判企业和人的行为的道德原则,这里的“义”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若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它所承担的“义”,没有履行它的社会责任,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抛弃。例如“三鹿奶粉”和“双汇事件”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义丢到了脑后。中国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伦理道德,是企业构建价值观必须遵循的哲学理念之一。 3、仁爱观 儒家伦理道德的另一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在《论语》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曾提出“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企业道德建设中,如果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很重要的部分,如果秉承“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价值观,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危害社会及人民利益的事件了。 孔子《论语》里企业道德经营必须注意的诚信原则、义利原则和仁爱原则是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原则,它是企业常青的必然保证。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 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儒家伦理或嗤之以鼻,或束之高阁,或只从纯粹哲学的角度去发微探幽,而忽略其作为一种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不像人类历史上许多灿烂一时而终归湮灭的大文化一样已经失去了深度和存在的价值,而是有着辉煌的发展前景。 中国企业已融入全球化经济。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应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儒家伦理这笔文化遗产,探讨它与经济现代化、与商业文化的关系,在传统与现实、文化与经济之间建立起富有生机、富有新意的内在联系,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优势真正服务于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走一条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