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综合述评 >

“乐子之无知”应如何翻译--顾钧《中华读书报》2014-10-15

http://www.newdu.com 2017-12-10 北外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 佚名 参加讨论

    “乐子之无知”是《诗经·桧风·隰有苌楚》中的一句。常见的几种英译是:
    I should rejoice to be like you, O tree, without consciousness.(James Legge 1871年译本)
    Oh, cherry tree, how I envy thee, as thou growest in bright unconscious beauty!(Clement F. R. Allen 1891年译本)
    Would I could share that shrub’s unconsciousness.(Ezra Pound 1954年译本)
    三位译者都将“无知”理解为没有知觉(unconsciousness),所谓“草木有生而无知”(《荀子·王制》),这也是符合中国传统诗经学的一种理解。
    《隰有苌楚》全文如下: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
    隰有苌楚,猗傩其华,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家!
    隰有苌楚,猗傩其实,夭之沃沃,乐子之无室!
    诗分三章,每一章的前三句都描写了苌楚(羊桃树)欣欣向荣的样子,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作者的感叹。关于前三句的理解意见基本一致,而关于作者为何感叹则有不同看法。朱熹的看法是:“子,指苌楚也。政烦赋重,人不堪其苦,叹其不如草木之无知而无忧也。”(《诗集传》)后来的学者进一步研究,认为这是桧国在东周初年被郑国所灭前后的作品,清人方玉润的观点可为代表:“此必桧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有家者,莫不扶老携幼,挈妻抱子,相与号泣路歧,故有家不如无家之好,有知不如无知之安也。而公族子姓之为室家累者尤甚。”(《诗经原始》)近人也基本认为这是破落贵族的悲观厌世之作。郭沫若说得好:“这种极端的厌世思想在当时非贵族不能有,所以这诗也是破落贵族的大作。”(《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从以上的译文不难看出,三位译者对该诗的理解基本是沿着朱熹以来的路径。
    对于该诗还有一种更古老的理解。《毛诗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此后郑玄、孔颖达基本沿着这个路径来理解。《郑笺》云:“疾君之恣,故于人年少沃沃之时,乐其无妃匹之意。”孔颖达在对该诗第一章的“正义”中进一步发挥说:“此国人疾君淫恣情欲,思得无情欲之人。言隰中有苌楚之草,始生正直,及其长大,其猗傩然枝条柔弱,不妄寻蔓草木,以兴人于少小之时能正直端悫,虽长大亦不妄淫恣情欲。故我今日于人夭夭然少、沃沃然壮佼之时,乐得今是子之无配匹之意。若少小无配匹之意,则长大不恣其情欲。疾君淫恣,故思此人。”孔氏还进而断定“此人”的年纪应当是“十五六”,因为“初生幼小之时,悉皆正直,人性皆同,无可羡乐。”(《毛诗正义》)按照这一古老的思路,“无知”在这里被理解为无情无欲,或所谓“情窦未开”。作者用少年的清纯来讽喻国君的淫佚。更重要的是,根据这一思路,这首诗每章的前三句对于苌楚的描写都是“兴”,都是为最后一句的“美刺”做出铺垫。而根据朱熹等人的解读,整首诗都是“赋”。 乐子之无知、无家、无室中的“子”是指苌楚,几位英译者也正是这样翻译的。
    除了以上两种理解,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呢?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做了这样的尝试。他认为这首诗与桧君的淫恣、破落贵族的哀叹均毫无关系,不过是一首“订婚歌”(chanson d’accordailles)而已:“在第三章中,女子表达了对自己看中的小伙没有与他人订婚的喜悦,那个年轻小伙在第二章中也唱出了同样的心声,第一章则是两人的合唱:‘你没有朋友,我多么高兴!’(Quelle joie que tu n’aies pas de connaissance!)”葛兰言在翻译这首诗时,曾参考了前辈汉学家顾赛芬(Séraphin Couvreur)的《诗经》译本(1896年版),顾将“乐子之无知”翻译成:Je te félicite d’être dépourvu de sentiment。可见他把“知”理解为感知(sentiment),和上文几个英译者的思路是一样的。葛兰言是西方最早用社会学和民俗学来研究《诗经》的学者,其成果最终结集为《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Fêtes et chansons anciennes de la Chine)一书(1919年初版),其中打破了很多成见,提出了不少新说。他对《隰有苌楚》的解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葛兰言在翻译“乐子之无知”时用了一个很巧妙的字眼来对应“知”:connaissance,这个词有知识、感觉、相识等多层意思。所以如果光看这句的译文,似乎看不出与顾赛芬以及几位英译者的差异,但再看第二章和第三章的翻译,就明白这里的connaissance是相识、朋友的意思。后来英国汉学家魏理(Arthur Waley)在葛兰言的影响下,将这句话译成:Glad I am that you have no friend(见其1937年译本)。他所使用的friend一词比较单纯,就是朋友的意思,丝毫不含有知识、感觉等其他意思。魏理也是我目前所见之唯一将“无知”翻译成no friend的英译者。
    现将葛兰言的译文抄录于下,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Au val est un carambolier;
    douce est la grâce de ses branches!
    Que sa jeunesse a de vigueur!
    quelle joie que tu n’aies pas de connaissance!
    Au val est un carambolier;
    douce est la grâce de ses fleurs!
    Que sa jeunesse a de vigueur!
    quelle joie que tu n’aies pas de mari!
    Au val est un carambolier;
    douce est la grâce de ses fruits!
    Que sa jeunesse a de vigueur!
    quelle joie que tu n’aies pas de femme!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