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欧汉学比较.俄国汉学虽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经过17、18世纪的积累.到了19世纪中叶.己独树一帜.跻身世界之先进。它对国际汉学的贡献.不仅有一批享有世界声誊的汉学家.还有在若干领域超越西欧同行的研究成果。汉学研究的成果.成了俄国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长期以来.我国有不少学者致力于探讨俄国汉学发达的原因.希望借鉴俄国经验.促进中国俄罗斯学的发展。蔡鸿生、李明滨、郝建恒、蒋路等学者的著作.均有精彩的论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的《俄苏中国学手册》(上、下).则为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丰富的基本资料。 大体而言.俄罗斯汉学的发展.有外部的有利条件与动力.如中俄两国有数千公里的共同边界.交通的便捷.是任何一个西欧国家难以企及的;俄国政府对汉学研究始终一贯的大力支持等。对有利汉学发展的外部条件.许多学者己有充分的论述。本文则试图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角度.探讨清季俄国来华留学生与俄国汉学发达的关系。我认为.以下4点对我国学者尤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一重视亲历目验的学术经历。第二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语言学研究。第三.重视文献与物质资料的积累。第四.重视中国文化原典的翻译与研究。 一、重视亲历目验的学术经历 俄国汉学人才的培养.一开始就摈弃了那种以课堂教学和书斋研究为主的模式.而是将挑选出来的汉学后备人才通过各种途径送到中国.让他们亲历目验.实地体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体察中华文明成长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 从1715年到186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俄国汉学后备人才的培训基地在中国的心脏一一首都北京。 1712年.中国政府同意俄国向北京派驻东正教传教团。1715年5月1日.第一届东正教北京传教团11人来华。1727年10月 27日.中俄签订《哈克图条约》附件《喀尔喀会议通商定约》第5条规定:“京城之俄罗斯馆.往后惟俄罗斯人居住。其使臣萨瓦所欲建造之庙宇.令中国办理俄罗斯事务大臣在俄罗斯馆建造。现在京居住喇嘛一人.其又清增遣喇嘛3人之处.著照所清。侯遣来喇嘛3人到时.亦照前来喇嘛之例.给子盘费.令住此庙内。至俄罗斯等依木国风俗拜佛念经之处.毋庸禁止。再萨瓦所留在京学艺之学生4名.通晓俄罗斯、拉替努话2人.令在此居住.给予盘费养赡。”[1](p11) 1727年12月26日.第一届俄国留学生4人到京。当日即获得理藩院发给每人每月白银3两.白面一袋( 26 24公斤)。[2](p169)直至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清政府才停止对俄国学生发放银两。1728年.清廷“议准俄罗斯学生侯送到时.令其在俄罗斯馆居住.交与国子监选满、汉助教各一人往馆教习清、汉文。”[3]。俄罗斯学生除每月享有理藩院发给衣服、食物、银两外.还享有俄罗斯政府发给的年薪.开始时为130卢布.后加到200卢布还有50卢布的服装费。[2](p186-276)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