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中的sinologie可以译作“汉学”.也可译为“中国学”.即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史等学术研究的总称。尽管“中国学”包容性更大.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把外国人的“中国学”称为“汉货”。 历史上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曾经吸引一些西方学者如马可·波罗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探寻东方的奥秘。但西方人系统的汉学研究.却源于本世纪初。新中国的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加强和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希望了解中国。西方一些知名大学纷纷开设了汉学系科和专门的研究机构。现在在西方各国.不仅人们对学习汉语趋之若鹜,而且专门从事汉学研究的人也成倍地增加.“中国热”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西方人的学术传统源远流长.这与他们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学术风气、社会背景、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西方人善于理性思辨.善于多角度、多侧面地研究问题。他们敢于大胆假设.以开阔思维空间;不自求证.注重实证和理论的科学性及严密性。当年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都曾在与西方学术界的交往中.学习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使自己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在世界近现代史中.西方学术界所表现出的冲破束缚.必要时敢于离经叛道.不惜为科学和真理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成就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 法国汉学研究在西方汉学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法国人创建西方汉学之说。在谈到这点时.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认为如将汉学理解为对中国的学术研究.这种提法是正确的。自本世纪初及稍后的一段时间内法国汉学界群星璀灿涌现出雷慕沙、儒莲、毕瓯、德理文、沙畹、马伯乐、伯希和、傅舍、考狄、葛兰言、费郎、列维、格鲁塞、沙海昂等一大批为中国学术界所熟知的著名汉学家。 由法国远东学院院长龙巴尔先生和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李学勤先生主编的《法国汉学》丛书第一辑和由《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选编的第一辑都己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中收录了大量当代法国汉学家的重要学术论文.内容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经济、科技史、社会学等各个领域。 在《法国汉学》第一辑中.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的出蓝弟子.当代著名汉学家谢和耐在其《论中国人的变化观念》(译自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1994年出版的《中国的变化观念和感知》)中谈到西方人和中国人变化观念上的差异时说.在中国和西方的变化观念中.似乎有两种意义重大的差异。第一种差异.首先是在希腊和稍后更进一步推而广之,是在整个西方的思想中.大家都曾经将变化视为对立的或矛盾的实体(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逻辑上的)之间的一场对峙或一场斗争的结果。在这一点上.西方人更热衷于纯理论的探讨.中国人则更善于运用变化观念解决或解释现实问题。古老的《孙子兵法》认为通过外交而获得胜利,占据第一位.第一位应归于使用韬略而获得的胜利.最理想者甚至是不战而胜。这一切与我们的传统(首先是希腊传统)完全背道而驰。我们的传统始终褒扬勇气和战争才华。在西方为数不多的持变化观念的哲学家中.久负盛名的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人们不会在同一条江河中洗两次澡”.曾广为流传。这一笼统的表达方式.远不如认为阴阳的增减有必然联系的中国内容那样明确具体。阴阳的一系列的爻可以提供一种变化中的图解。第一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在态度方面的一种重要的差异而造成的。西方思想最多见的是思辨性的.而中国的哲学思考却在不同程度上始终都与行为和伦理的实际问题不可分割。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