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关于德国汉学的学科史.日前尚无完整、系统的著作。不同年代的有关汉学学科发展状况的文章散见于各种杂志期刊中。1997年.德国中国研究联合会(DVCS)第8届年会出版了两本能文集.其中的一本是在波鸿大学赫尔姆特·马尔丁 ( Helmut Mautin).中文名马汉茂.1940- 1999)教授的主持下.将征集的3500多份文件中的重要文章汇集而成.书名是Clavis Sinica ( 1997).意思是“打开中国大门的钥匙”.用马尔丁教授的话说.这也是打开汉学研究大门的钥匙。另一本文集以当代学科感兴趣的问题为主.名为《中国研究一一在德语国家的发展》(1999)。这两本重要著作为研究汉学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此外.慕尼黑大学赫尔贝特·弗朗克(Herbert Franke)中文名傅海波(1914)教授的《汉学》( Sinologie, 1953)和《德国大学中的汉学》( Sinologie an deutschen Universitaten, 1968)对汉学研究的人物及各个领域的情况作过很详细的介绍。在关于亚洲学学科情况的著作中也有关于汉学的内容.如汉斯一维尔姆·许特(Huns-WilmSchutte)的《德国的亚洲科学》( Die Asienwissenscaf'ten in Deutschland, 2002).虽然对民主德国的介绍不多.但是信息性仍然很强。关于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的历史近年出了两本书。一本是伯思哈特·菲需尔(Bernhard Fuhrer)的《被忘却和被遗弃的》(Vergessen and verloren, 2001) ,写的是维也纳汉学研究的历史。另一本是克里斯蒂娜·莱布弗里德(Christina Leibfried)的《莱比锡大学的汉学》( Sinologie an der Universitat leipzig.2003).内容极为翔实。上述著作的原文书名列入本文的文献目录中.供感兴趣的读者查阅。总之.关于汉学史的文献资料还是很多的.可以说一部关于学科的著作呼之欲出。 二、汉学机构的沿革 从12世纪初期开始.马塔埃乌斯·帕尔斯思西斯(Mathaeus Parsiensis)等学者开始有目的和系统地收集有关蒙古人的信急;①后来弗朗西斯教团教士.特别是耶稣教会教士开始对中国文化进行介绍和研究;到19世纪初.法国率先建立汉学专业一门以认识世界为宗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学问达到了专业化的程度,并且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继法国1814年设大学汉学学科之后.俄国、荷兰和英国也都先后建立了汉学。 德国的汉学形成得比较晚.如果以1909年汉堡殖民学院设立汉学正教授职位为德国汉学之始①的话.那么德国汉学的建立比法国晚了近100年。①即使以莱比锡大学1878年决定设立东亚语言专业副教授一职和翌年7月开始授课为准.也比法国晚了60多年。② 其实.早在1816年波思大学筹建时(1818年建校)就决定设汉学教授的职位.但由于该职位惟一的候选人滞留巴黎不归而未果.成为德国汉学史上的一件憾事。③这并不是说.在那几十年中德国没有汉学研究.只不过他们的研究都是“散兵游勇式的”④,而且也没有什么职业前途.几位颇有建树的学者都转道他国谋求职位。⑤1909年.汉学虽然取得了与哲学、法学平等的地位.但是在规模上与当时的印度学(21所大学中设17个正教授和8个副教授职位)还是无法相比的。⑧ …… 点击附件浏览全文 (责任编辑:admin) |